第1143章 鐵杆莊稼

桂花黑糖、椰子糖、榴蓮糖、綠豆糕、牛角梳、木雕,逛了半天街,回來的時候隨從們手裏都拎滿了各式各樣的交州土產。

雖然走的腳都有些酸,可紅線、四娘兩個還是非常興奮的,到了家,還忙著商量這些禮物帶回去後怎麽分配。

李超倒是一直還想著那個老丐的事情。

楊師道過府來商議回京朝集的事情,身為地方封疆大吏,他本來應當在十月就進京的。不過這邊事務多,且又還要等著隨李超和太子一起回京,便一直沒動身。

“扶南、真臘那邊我們都派人去傳了話,兩邊使者也來見過我,我轉達了趙王的意思,他們表示會立即派人回去稟報,稍後給我們回復。”

“嗯。”李超點了下頭,對於扶南、真臘、林邑三國的態度,他已經定下了調子。大唐要趁機插手,先滅林邑。

“對了,交州這邊對於今年新考出來的秀才是怎麽安排的?”李超問。

楊師道聽李超說到這個,還有些不太好意思。廣南道也算是大唐二十余道中的一道,可大唐今年開新式科舉,天下錄取了五萬秀才,廣南道卻只錄取了一百個秀才。

就是這一百秀才,還算是對廣南的照顧了,要不然,若真全按著成績來錄,估計一百秀才還錄不到呢。

一道只錄了一百秀才,這說明什麽?說明他們廣南的文教不興啊,這也算是他為政地方的一個失職了。

可說起來,楊師道也有些無奈。

大唐科舉考試制度,是有學籍的。也就是只有廣南籍的讀書人,才能參與廣南道的科舉考試。都是按著戶籍確定學籍,廣南的只能在廣南考,而交州的只能在交州考,宋平縣的就只能在宋平縣考。

這一個制度,使得科舉考試的時候,廣南的許多讀書人都跑回原籍考試去了。而這些人,卻又占據了廣南漢人士子中的多數。

許多在廣南經商啊,辦莊園的地主、商人們,他們的籍貫依然還在原籍。雖然納稅的時候,朝廷按他們在這裏的產業,照樣征稅。但科舉就不行了,他們必須回原籍考試。

“今年考中的那些秀才,官府是怎麽安排的?”李超問。

楊師道撫著胡須,不知李超為何這樣問。

“按朝廷的規定,錄取的秀才,要在縣學中進修學習,只有拿到足夠的學分才有資格參加州試的科試,科試中取後,才能參加州試正式考試。”

李超點頭,這些他是知道的,甚至這些還是他為朝廷設計的科舉改革新制度。

所謂的進修學習,就是指考中了秀才之後,必須的一個條件。

畢竟科舉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官吏,大唐對於縣試的參考條件還是放的比較寬松的,年滿十四歲,身家清白的良民,就可以參加縣試。

這個身家清白的要求比過去也降低了許多,過去的身家清白講的是三代無犯罪記錄,而且過去工、商子弟是沒資格考試的,更別說那些賤籍之人了。

而如今放寬了條件,只要父兄無犯罪記錄,本身是良民,就算是工商之子也一樣可以參加科舉。只不過加了一個年齡限制,十四歲。

當初加這個年齡限制,也是考慮到雖會有天才,但年紀太少肯定是當不了官做不了吏,人生閱歷這些也不足的。因此十四歲就是最低參加科舉的年紀,這樣真要有天才,那麽縣試道試會試一路過關高中,三年一期,也就十六歲了。

十六歲如果再國子監裏進修一年,十七歲年紀也是勉強能當個官吏的。多少人不可能一次就中,正常考個幾次,那麽二三十歲中進士都是正常。

中秀才之後入縣學讀書,也是一個硬性規定。

這個縣學裏讀書,讀的不是一般的儒家經典這些,中秀才之後入縣學,他們讀的是處理公文,學習行政這方面的知識技巧。甚至還特別給幾個學科定了學分,只有修滿了學分,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州試資格考試,去考取舉人。

秀才入縣學進修,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一下子學到太多東西。甚至報名拿了課本在家修習也可以的。

當初李超弄出這些來,就是為了避免到時科舉選出一群只知讀死書的書呆子,因此才會有考試和學校並重。

“這個縣學進修要收費嗎?”

楊師道點頭,“有收費,不過收費不高,縣學秀才班有專門的課程,因此要發給教材,還要定期考試,所有有收費。”

嗯,沒有優待。

李超有些意外,這是自己當初疏忽了還是朝廷疏忽了?

李超是贊成優待讀書人的,當然,他也反對如明朝那樣過份優待讀書人。一個讀書人,就想免役免錢糧,甚至接受投效,庇護親黨不納稅服役,甚至連做生意都不納稅,這不可能。

大明後來國庫空虛,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士紳階層的特權給害了,大量的人都不納稅不服役,一人中舉,就有許多鄉人連人帶田產的白送。但這種送田甚至自賣為奴也不是真正的,只不過是一種借著秀才進士的特權,逃役逃稅,他們不再向朝廷納稅服役,只向投靠的士紳交點租子,負擔就變輕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