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王者敗北

“日本建國以來最大的劫難,因為天佑神助而躲過,但是此後恐怕……”時宗心中明白。

同時,他也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的一次鞏固幕府政權的絕好機會。幕府的實權雖然掌握在執政的手中,但是名義上,將軍才是幕府的最高統治者。

從京都招來的宗尊親王在位十四年,逐漸培養了一股勢力,這讓時宗頗不高興。

廢了宗尊親王,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時宗,試圖以蒙古來襲為契機,鞏固自己的權力。

時宗聽到北九州防衛軍的報告,看到了日本軍的弊端。在與蒙古軍作戰的時候,日本軍幾乎是一盤散沙。

迎擊蒙古第一次遠征軍的,主要是較獨立的北九州奈族。他們世代都是地方豪族,不服從總將命令,各自為陣,導致兵力分散。

鐮倉幕府的九州守將主要居住在關東,不在九州當地。如果當時九州的守將是在鐮倉直屬的禦家人的指揮下作戰,說不定會將損失降低到最少。

日本面臨著迄今為止最大的國難,時宗感到了身上的重擔。如果自己判斷失誤,日本將會亡國。高麗已經成為蒙古的屬國,與亡國無異。在高麗,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被迫剃去頭發,制度、禮儀、風俗和習慣都被強制改變。

一想到自己被迫剃頭並穿上蒙古服裝的情景,時宗就覺得非常屈辱。

“自神武天皇開國以來已歷兩千余年,豈能讓日本在我這一代被賊寇侵犯。第一次是神明護佑我們擊退了敵軍,如果他們還敢來,我們就用自己的力量把他們擊退。”

時宗態度強硬。

他開始修正防衛的缺陷,並調整九州、山陰、山陽甚至北陸道的任官,鞏固自己的權力。大部分新的守將都是北條家的人。

當然,被更換下來的舊將也有反抗,但是時宗的態度卻非常堅決。

“不顧國家大難,只顧自己的地位和私利,實乃不忠。”

時宗把元人來襲當成了加強自己權力和鞏固邊防的一個絕好契機。為了可以動員更多兵力,時宗讓寺院和神社負責自衛,並向朝廷要來了對寺院和豪門私領的武士的征兵權。

另外,他還下令在博多沿岸一帶築一種易守難攻的堡壘,堡壘高兩米,寬三米,面朝大海。他還常設衛隊,加強防衛。

如此時宗還不滿意,在一二七五年十二月,他對少二經資下令道:“賊宼的基地在高麗。我們不能坐等賊寇來襲,而應先發制人。召集所有兵船水手。”他又令中部和九州的各守將出兵。

但是,聯署北條義政和政所執事二階堂行綱等重臣堅決反對出征高麗。

“蒙古來襲之後未及一年,我方國力疲弊,實在不是出兵海外的時候。如果現在動員出兵,定會導致國力衰微,人心離散。而且即便我方出兵討伐高麗,也無法阻止賊寇來襲。高麗不過是賊寇的橋頭堡,我們消滅它,不會對賊宼產生什麽影響,反而會刺激賊寇,使其提前來攻打日本。我們應該自重,爭取準備時間,加強國力,鞏固邊防。請大人三思。”

時宗無奈,只得作罷。

遠征日本失敗的消息很快傳到忽必烈耳中。原本堅信這次遠征一定會取得勝利的忽必烈非常吃驚。

這次遠征動用兵力總數三萬三千,包括水夫在內則有四萬,有一萬三千五百人沒有回來,即便是回來的人,也都滿身瘡痍,兵船也都遭到了破壞,實在是慘不忍睹。

聲稱失敗是因為遭遇暴風雨,忽必烈沒什麽話好說。但他聽完報告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小瞧了日本。

遠征軍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回到了高麗國都開京。次年一月,忻都、洪茶丘和劉復亨等回到了大元,將此次的戰況報告給了忽必烈。忽必烈聽完忻都的報告之後,犒勞了遠征的將士。

“卿等並非敗給了日本,而是敗給了暴風雨。對於卿等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朕已經滿足。厚葬戰死的將士,厚遇他們的遺族。負傷者要好好給他們治療。”

同時,忽必烈決定再次發動遠征。

一二七五年,元奪取了建康,逼近宋的都城臨安。

現在,南宋已成口中之肉,因此忽必烈沒有必要擔心宋會和日本聯手了。

忽必烈心裏清楚,第一次遠征,蒙古輸給了日本。

在此之前對西方的作戰中,雖然也曾遭遇過花剌子模的劄蘭丁這樣的英雄,也失敗過,但是不過是局部戰役,從來沒有遭受過這種全局性的失敗。

蒙古不敗的神話在日本被擊破了。忽必烈因此遭受的屈辱和打擊是巨大的。

一二七五年二月九日,忽必烈命禮部侍郎杜世忠和兵部郎中何文著出使日本。

元的使者經由高麗,於四月十五日到達了長門的室津。上次的使者潘阜只到了太宰府便回去了,這次為了不重蹈其覆轍,決定過太宰府不停,直接到日本的權力中心與他們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