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炮制忽裏台

蒙哥雖然並非強健如牛,但是他不樂宴飲,不溺女色,亦不好侈靡,對後妃和親信也以節儉戒之。忽必烈沒想到蒙哥會在行軍途中病逝,他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但是,在最初的震驚之後,他接著便有一種看到了大海般自由舒展的感覺,從蒙哥的枷鎖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感覺。

當然,現在不能將這種心情表現在臉上,現在的燃眉之急,是要作出決斷:是渡過淮河繼續殺敵,還是率兵馬撤回哈剌和林。忽必烈認識到自己站在了一個重要的三岔口。他想來想去,都得不出一個較好的結論,於是召集謀士諸將,征求他們的意見。

這是一次決定忽必烈命運的重要會議,歷史上稱之為“班師之議”。

郝經首先發言:“我們應該立即撤退。蒙哥可汗駕崩,現在的燃眉之急是在即將召開的忽裏台上選出新可汗。如果缺席忽裏台,則意味著主動放棄汗位繼承權。殿下作為先可汗的長弟,應立即放棄這裏的一切,回哈剌和林,主持可汗大喪,召開忽裏台。”

郝經的建議觸及了問題的核心。

蒙哥有阿速台和玉龍答失等四個兒子,但是他們都只二十幾歲,過於年輕。連續四代可汗即位時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在忽裏台上,這四位皇子不會得到支持。

人們的目光,聚焦在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三人身上,旭烈兀遠在他鄉,且正在作戰中,無法回來。而且,他也無心爭奪汗位。因此,汗位繼承人的爭奪最終就成了忽必烈和阿裏不哥二人之間的鬥爭。

現在坐鎮本國的阿裏不哥處於優勢。或許,阿裏不哥會主持蒙哥的大喪。忽必烈必須盡快回哈剌和林,爭取忽裏台的支持。這就是郝經的意思。與會的大多數人也都支持郝經。

忽必烈點頭,然後將目光轉向謀士巴特爾。

“到這個時候,我們還有什麽可猶豫的?我們率大軍千辛萬苦來到這裏。敵軍就在淮河對面,我們士氣高漲,如果在這個時候撤退,無異於尿尿尿到一半。關於新汗的選舉,我們沒有必要著急。繼續攻打南宋,才是繼承祖汗的遺志,符合袓汗的遺訓。”

聽了巴特爾的話,人們開始紛紛議論。

正如巴特爾所說,當年蒙哥正式即位的時候,貴由已經去世三年有余,貴由即位時,窩闊台已經去世五年。窩闊台即位的時候,有兩年多的時間汗位一直空缺。

為了攻打南宋,忽必烈率領的蒙古軍做了大量的準備,冒著巨大的危險,在山東和嚴忠濟進行了數次會談之後終於得到了他的支持。如果現在帶兵撤退,將會前功盡棄。

而且,即便現在急著回去,也無法動搖阿裏不哥在本國的優勢地位,忽必烈在忽裏台上並無明顯優勢。

雖說忽裏台本是公平的,但也受實力的影響。沒有軍事力量將會怎麽樣,一度被剝奪了權力的忽必烈比誰都清楚。因此,不如在此保障自己的實力,繼續攻打南宋,才算是繼承祖父的遺志,給族人留下好印象。

軍權即權力。誰擁有軍權,誰就在忽裏台上擁有發言權和主導權。蒙哥之所以能夠繼承汗位,就是以拖雷家和拔都家的軍事實力為基礎的。這是最好的實證。

聰明的忽必烈馬上明白了巴特爾的用意。

“如果現在撤兵,就會讓兀良哈台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我們絕對不能這麽做。郝經的話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我們不能不顧大義。按照之前的作戰計劃,進攻鄂州。”

於是,方針最終確定了。

現在撤兵,阿裏不哥手中掌握霸權,忽必烈沒多大希望。這真是一次決定命運的決斷。

對於忽必烈的這個英勇決斷,宋子貞以及嚴忠濟的幕僚都非常感佩,也讓蒙古人和南宋軍隊感到非常驚冴,眾人都以為,忽必烈肯定會撤軍。

南宋的水軍原本想等忽必烈率軍撤退的時候,乘勢追擊,一舉將其殲滅,但沒想到忽必烈非但沒有撤軍,反而一舉渡過了淮河,其勢難以阻擋。原本不習水性的蒙古軍輕易渡過淮河,南宋軍的士氣大大受損。

鄂州的守將是南宋重臣賈似道。雖然他奉理宗之命守城,但是從來沒有想到要為南宋賣命。

賈似道在沒有理宗同意的情況下,便跟忽必烈提出了議和,企圖賣國求榮。

“如果貴軍停戰,宋天子願意臣服大蒙古。”

忽必烈見賈似道前來求和,不禁將他恥笑一番,拒絕了。但是,忽必烈的親信郝經卻建議道:“我們再攻打鄂州也沒有什麽意義。繼承先帝的遺志擴充了兵力,因此沒有必要繼續攻打鄂州了。阿裏不哥在哈剌和林獨掌政權,已經開始大肆活動,以便在忽裏台上取得汗位。殿下您是親王之首,理應盡快回蒙古,就任監國,掌握忽裏台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