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帝國的崩潰 一、章邯投降了項羽(第2/3頁)

也就在這個時候,章邯收到了陳馀派人送來的書信,信中舉事說理,分析形勢,勸說章邯叛秦與諸侯各國聯手。陳馀在信中說道:“白起為秦將,南征楚國,攻克楚都鄢郢地區,北伐趙國,坑滅趙括四十萬大軍,此外攻城略地,不可勝數,結果被賜劍自裁。蒙恬為秦將,北逐匈奴,開辟榆中數千裏疆土,結果被斬首陽周。二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功高而秦不能盡封,只有設法誅滅。如今將軍統帥秦軍已有三年,亡失的將士以十萬計算,而戰事每況愈下,對戰的諸侯國軍風起雲湧,軍勢愈盛,這是外部的不利。就內部而言,趙高擅國已久,當政以來,形勢愈發惡化,害怕二世誅殺自己,正打算網羅罪名,用法誅殺將軍以轉嫁責任,委派新人取代將軍以脫逃禍患。將軍久在關外作戰,朝廷內多有變動,關系疏遠而生嫌隙,如今有功也誅,無功也誅,可謂進退兩難。當今形勢之下,上天亡秦之意,人無愚智皆清楚明白,將軍內不能盡忠勸諫皇上,外只能違天意作亡國之將,內外孤立而獨特求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考慮與諸侯合縱聯盟,共同攻秦,分秦地而稱王,據南面而稱孤;以此比況身陷囹圄受刑戮,妻子兒女被株連,豈可同日而語?”

李斯等被誅殺以來,作為李斯信賴的老臣章邯,內失後援,痛感孤立。如今戰況不利,朝廷譴責日甚,皇帝不見使者,趙高追捕長史,希望得到新政府信任和支援的願望落空,真真是舉步維艱。心腹司馬欣的勸諫,是秦軍內部的動搖;陳馀的來信,是諸侯各國的誘導。章邯開始猶豫,開始疑慮,因不安而動搖。他試探作合縱聯盟的嘗試,派遣心腹部下軍侯始成秘密前往項羽軍中談判。

章邯是堅忍不拔的人,身為秦國老臣,受先帝舊恩多年,對秦國的山河人民,執著甚深。對於聯手諸侯的事,他始終狐疑不定。自出任秦軍統帥以來,亡失的秦軍將士雖說以十萬數,誅殺的反秦軍將士更是以數十萬計,楚王陳勝、齊王田儋、魏王魏咎,都是自己的刀下鬼,楚國大將,項羽的叔父項梁,也死在自己手下,背秦降楚,縱使項羽及諸侯能容,上蒼豈能無聲,英烈豈能止泣?章邯大營和項羽大營之間,使者續續又斷斷,中止又復來。

打打談談,談談打打。拉鋸苦戰、和戰交錯之間,項羽出奇兵,派遣勇將蒲將軍領軍西向迂回,由漳水上遊的三戶津(今河北磁縣西南)強行渡過漳水,突破秦軍的防線,在漳水南岸搶灘建立壁壘,迫使秦軍出戰爭奪。爭奪戰中,蒲將軍擊敗秦軍,在漳南穩住陣腳,紮下營寨來。得到蒲將軍得利的消息,項羽統領大軍迅速向西運動,在漳水支流的汙水一帶(今河北臨漳西)大破秦軍。秦軍被迫放棄漳河防線,退守洹水,安陽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時候,與司馬卬一同進入河內郡西部的趙國將軍瑕丘人申陽,統領趙軍別部由孟津強行渡過黃河進入三川郡,攻占了洛陽和新安之間的河南縣,切斷了章邯軍往來黃河走山陽東海道連接關中的唯一通道,完成了對於章邯軍的戰略包圍。

申陽軍攻克河南,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河南縣失守,秦帝國宛如被一把尖刀切斷了主動脈,關中與關東的交通大道斷絕,部署在河內的章邯軍主力以及固守洛陽、滎陽一帶的秦軍支援部隊陷入諸侯國聯軍的包圍。當時形勢下,章邯軍的北部正面是項羽所統領的諸侯國聯軍,數十萬大軍由邯鄲郡南下,渡過漳河,逼近洹水展開,包圍安陽。上黨郡已經被趙國占領,趙軍司馬卬部隊由上黨進入河內郡西部,切斷了河內郡與河東郡的聯系。洛陽、滎陽東南是韓王成所統領的韓軍出沒的潁川,西南是劉邦軍正在攻擊的南陽,東部的碭郡和東郡分別是楚國和魏國的地盤,魏王魏豹所統領的魏軍在這一帶活動。

形勢急轉直下,章邯已經沒有猶豫回旋的余地,他再次派遣使者到項羽軍大營,正式表示談和約降的誠意。項羽召集各路將領集會,議論是否接受秦軍有條件投降。會議上項羽表示,我軍糧草日漸短缺,準備接受章邯的請求,約盟受降。項羽一言定乾坤,諸將皆表示聽從上將軍決斷。

二世三年七月,二十萬秦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項羽率領楚軍及諸侯國聯軍將領,與章邯率領的秦軍各部將領相會於洹水南岸的殷墟,築壇結盟,歃血起誓,簽訂約降協定。章邯面見項羽痛哭失聲,既有往日對戰廝殺的恩怨,也有當今趙高逼迫的無奈,更有愧對先帝故國的羞辱。項羽許諾破關中後以章邯為雍王治秦,將章邯安置於楚軍大營隨同行動,任命司馬欣為上將軍,統領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