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獨大的朝堂(第2/2頁)

小皇帝不假思索:“宰相啊。”

王守澄又問:“哪個宰相?”

小皇帝一臉茫然。

王守澄一笑:“這件事的內情,沒有人比臣更清楚。陛下之所以能登臨大寶,全憑李逢吉一人之力。至於杜元穎、李紳這些人,當時都是想擁立深王的。”

小皇帝雖然年齡不大,但不傻,聽了王守澄的話,始終半信半疑。

李逢吉隨即加緊攻勢,讓李續之等人接連上表,一再陳述相同的意思。最後,李逢吉親自上場,對敬宗說:“李紳此人心懷不軌,終將不利於皇上,必須加以貶謫。”

深諳權術奧秘的人,通常也深諳人心的奧秘。作為權謀高手的李逢吉,很清楚什麽叫做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所以他堅信——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

小皇帝李湛頂不住李逢吉一黨的輪番轟炸,最後終於將李紳逐出了朝廷,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市)司馬。

李紳被貶當日,李逢吉率領文武百官入朝向敬宗道賀,極力稱頌天子英明。出宮後,百官又趕緊來到中書省向李逢吉道賀,極力稱頌宰相英明。

滿朝文武中,只有少數人沒有參與這場鬧劇。

因為,他們還沒有喪失起碼的良知。

然而,在這個充斥著陰謀和謊言的世界上,良知很多時候只會給人帶來噩運。

在李逢吉看來,不參與道賀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而在如今的朝堂上,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反對他,即便這種反對只是在心裏。

幾天後,沒有參加道賀的右拾遺吳思,翰林學士龐嚴、蔣防等人便相繼被貶謫出朝,放逐遠地。當時,龐嚴有一個好友叫於敖,擔任給事中,有權對中書省的敕令提出異議。李逢吉貶謫龐、蔣的敕令一下,於敖便原封不動地把它退了回去。

人們私下裏都替於敖捏了一把汗。因為於敖這麽幹,顯然是在替龐、蔣二人打抱不平,可這樣一來,就把李逢吉往死裏得罪了,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

就在親朋好友暗暗稱頌於敖品行高潔、不畏權貴時,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

人們聽說,於敖把敕書退回去的同時,還給李逢吉附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貶得太輕了,應該從重處罰。

人們恍然大悟,敢情這個於敖不是為朋友兩肋插刀,而是向朋友胸口上插刀啊!

李逢吉本來正尋思著怎麽修理這個不怕死的家夥,看見紙條後,頓時開懷大笑,隨即重重褒獎了於敖。

李紳被貶到了天涯海角,此生回朝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可李逢吉還不甘心,決意要斬草除根。

隨後的日子,李逢吉授意張又新等人屢屢上疏,說對李紳的貶謫太輕了,應該將其誅殺。小皇帝禁不住他們的軟磨硬泡,最後終於點了頭。只是什麽時候殺李紳,他還下不了決心。

就在李紳命懸一線的時刻,終於有人站出來替他說話了。

這個人是翰林學士韋處厚。他上疏敬宗說:“李紳被李逢吉一黨迫害,朝野都為之震驚浩嘆。李紳是先帝信任的臣子,就算有罪,也應該從寬處理,才能體現陛下‘三年不改父之志’的孝道,更何況李紳本來就沒罪呢?”

李湛看完奏疏,略有醒悟,但還是沒有明確要不要殺李紳。

最後,一件很偶然的小事保住了李紳的人頭。

有一天,小皇帝閑來無事,隨手翻閱穆宗一朝留下的卷宗,其中幾道奏疏忽然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大臣請立太子的奏疏,署名者分別是裴度、杜元穎、李紳等人。

李湛打開一看,發現李紳當初也是極力擁立他當太子的人之一。

小皇帝看著這些奏疏,慨嘆良久。過後,他就命人把李逢吉一黨要求誅殺李紳的奏疏全部燒掉了,隨後凡是此類奏請,也都被他當成了耳旁風。

然而,盡管明知道李紳是被冤枉的,李湛還是沒有將他召回朝中。

因為,李逢吉一黨的勢力太大了,小皇帝絕不敢為了一個李紳跟他們翻臉。更何況,李湛太年輕了,他那單純而稚嫩的心靈根本容不下繁雜沉重的國事。

換言之,李湛現在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嬉戲玩樂,而不是打理祖宗留下來的這片憂患深重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