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落入凡間的天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公元701年(武則天長安元年)。關於他的籍貫,在歷史上有兩種說法:《舊唐書》說是“山東人”(泛指崤山以東,亦即今天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新唐書》則說他是十六國時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若按此說,李白的籍貫應是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李白自己在《與韓荊州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故此說當可成立。

除了籍貫,李白的出生地也是一個歷來爭訟不已的謎。

《新唐書》稱:“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意思是他的祖輩在隋朝末年因罪流放西域,直到神龍初年才潛逃回來,客居今四川閬中一帶,他母親就在這裏生了他。此外還有一個說法,出自範傳正所撰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範傳正是李白的好友之子,曾於唐憲宗元和末年為李白遷墓。他在遷墓後新撰的碑文中稱,李白的祖輩因“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郭沫若據此考證,認為李白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即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馬克市附近。當今的學術界對此仍有爭議,尚無定論,但大部分人同意此說。

據說李白出生時,他的母親曾夢見太白金星,遂為他取名“白”,字“太白”。大概在五歲左右,李白隨父母遷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市)。史稱李白從小就有文學天賦,十歲即精通詩文,有一次還曾夢見筆頭生花,後人遂以“妙筆生花”來形容一個人在寫作方面所具有的高度才華。

李白不僅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而且“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新唐書·李白傳》),儼然就是一個豪氣幹雲的俠士和劍客。《舊唐書》稱他“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在李白的心目中,大丈夫就不能一輩子坐在書齋中尋章摘句、皓首窮經,而應該抱著“四方之志”,仗劍遊歷天下,同時更要進入仕途,實現輔佐帝王、澄清海內的政治理想。用李白自己的話說,就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為了追求這樣的人生理想,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李白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離開了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豪邁而壯闊的雲遊生涯。他自峨眉山出蜀,順江東下,渡荊門,至江陵,遊洞庭,登廬山,又先後遊歷了金陵、揚州等地。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來到安陸(今湖北安陸市),在這裏娶了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從此寓居此地。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年屆而立的李白離開安陸,第一次來到長安,開始尋求從政的機會。當時,唐玄宗的妹妹、已入道多年的玉真公主在終南山建有別館,常有文人雅士如王維、儲光羲等人在此聚會,李白也躬逢其盛,與這些朝野名士廣為交遊。與此同時,李白還拜謁了京師的許多名流政要,希望通過他們的薦引入朝為官,然而盤桓數載,始終未能如願,只好怏怏離去。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太原、洛陽、江夏(今湖北武漢市)等地。數年後,其妻許氏去世,李白移家東魯,寓居任城(今山東濟寧市),期間與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人隱居於徂徠山,日日酣歌縱酒、吟詩作賦,人稱“竹溪六逸”。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南遊會稽,與道士吳筠成為好友,二人結伴隱居於剡中(今浙江嵊州市)。不久,吳筠奉召入宮,旋即向玄宗推薦李白。當時,李白的詩名早已傳遍朝野,尤其是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在見過李白的幾首詩作後,忍不住大為贊嘆:“此天上謫仙人也!”(《舊唐書·李白傳》)於是,在玉真公主、吳筠、賀知章的聯袂推薦下,玄宗終於下詔征召李白入朝。

這些年裏,盡管李白表面上一直在縱情山水、尋仙訪道,可內心深處那種建功立業的理想卻始終不曾淡忘。所以,接到天子詔書的那一刻,李白頓時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從李白當時所作的這首詩中,我們不難想見他的興奮與喜悅之情,亦不難想見他的自負與疏狂之態。

天寶元年秋天,時年四十二歲的李白第二次來到長安,受到了玄宗極大的禮遇。據唐人李陽冰(李白的族叔)在《草堂集序》中記載,當時玄宗曾“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意思是玄宗不僅走下車輦步行迎接,而且設宴為李白接風洗塵,甚至親手為他調理羹湯。這幾個細節雖不見得完全可信,但是李白此次入京受到了玄宗的熱情接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