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的戰爭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唐玄宗和王皇後都應該算是一對患難夫妻。

早在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王皇後就是她的王妃了。當時韋後專權,李旦遭到排擠,整個李唐皇族的命運都有些前途叵測,至於小小的臨淄王李隆基,更談不上有什麽遠大前程。正常來說,就算後來李旦有了出頭之日,李隆基作為庶出的第三子,充其量也就是做一個逍遙王爺,根本不可能有入主東宮的機會,更不用說登基當皇帝了。

所以說,在當時的情勢下,王氏嫁給李隆基,就意味著要和他一起面對未知的命運,一起承擔難以預料的禍福。換言之,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王氏就必須和李隆基共同創業,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

後來,當李隆基開始策劃唐隆政變的時候,王氏就成了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上(玄宗)將起事,(王氏)頗預其謀,贊成大業。”(《舊唐書·後妃傳》)由此可見,王氏並不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少奶奶,而是一個能和李隆基同甘苦、共命運的賢內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共患難的賢內助,只和玄宗一起享受了幾年榮華富貴,就被徹底冷落了。

表面的原因,是她沒有生育能力。

如果是在今天,女人不能生育根本不是什麽大不了的缺點,甚至很多女性不願意生育孩子,也不會遭到丈夫的歧視或社會輿論的譴責。然而在古代,這可是非常要命的一種過失。因為古聖賢規定,女人只要犯了“七出”(丈夫休妻的七條理由)中的任何一條,她老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她休掉。而“無子”就是“七出”中的第二條,僅位列“不順父母”之後,比“淫”“妒”“惡疾”“竊盜”什麽的還要嚴重。

更何況,王氏還是母儀天下的皇後,“無子”就更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缺點,足以使她在皇帝和天下人面前擡不起頭來。

可是,導致王皇後被冷落的原因還不僅僅是無子。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玄宗愛上了別的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武氏。

武氏是女皇武曌的侄孫女、恒安王武攸止的幼女,算起來還是玄宗的表妹。武攸止早亡,所以武氏很小就被接到了宮中撫養。開元元年,武氏差不多十五歲左右時,被李隆基納入了後宮。

也許是因為武氏多少繼承了武曌的基因,或者是從小生長在宮中,受到了較好的文化教育,所以不僅美麗溫婉、舉止優雅,而且熟悉古籍經史,言談之間總是引經據典,頗有才女風範,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玄宗的寵愛。自開元元年進入後宮,短短幾年間,武氏就連續為玄宗生下了二子一女,而且一個個長得端正美麗、活潑可愛,讓玄宗喜不自勝、愛不釋手,同時也讓不能生育的王皇後嫉妒得眼冒綠光、幾欲抓狂。

可讓玄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幾個可愛的小皇子和小公主出生沒多久,就一個接一個地相繼夭折了,沒有人知道是什麽原因。

玄宗為此傷心不已,但對武氏的寵幸卻有增無減。

不久,武氏又生下了壽王李瑁(初名李清)。出於女人特有的直覺,武氏相信,把孩子留在宮中撫養實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搞不好又會像前幾個一樣無疾而終。於是武氏就想了一個辦法,在征得玄宗的同意後,把孩子送出了皇宮,寄養在孩子的大伯——寧王李憲的家中,連哺乳都是由李憲的妻子元氏代勞的。

後來,李瑁果然平平安安地長大了,在寧王府一直長到了十余歲,才被玄宗接進了宮中。

隨著李瑁的健康成長,武氏的野心也開始逐漸膨脹。她深知,一個女人僅憑容貌,是不可能長久留住男人的心的。要想長保眼前的榮華富貴,唯一的辦法就是像當年的武昭儀一樣,不擇手段地奪取皇後之位,然後再設法讓自己的兒子入主東宮。

對於武氏的奪位野心,王皇後當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她為此陷入了深深的憂愁和恐懼之中。

每當想起武氏那張妖艷的面孔,王皇後就會氣得渾身哆嗦。可除了在心裏一遍遍地詛咒之外,她實在不知道該怎麽對付這個情敵,更不知道該怎樣避免被廢黜的命運。出於本能,王皇後不止一次地在玄宗面前表現出了對武氏的痛恨,經常惡語相加,有時候說到傷心處或激憤處,還會出言不遜,把玄宗也給數落進去。

可想而知,王皇後這種“潑婦罵街”的行為只能導致玄宗對她更深的反感。

有人說,憎恨別人就像是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燒毀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還不一定逮到了。

如今,王皇後用這種本能的方式發泄她的憎恨,的確既無助於逮到耗子,又面臨著燒毀自己房子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