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突厥叛亂(第6/6頁)

現在薛仁貴終於二次復出,被高宗任命為右領軍衛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

可是,這一年薛仁貴已經七十高齡了。

當年雄姿英發、勇冠三軍的青壯派,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名副其實的老將軍了。古稀之年的薛仁貴,還能挑起捍衛帝國邊塞的重任嗎?還能創造出“三箭定天山”那樣輝煌的業績嗎?

薛仁貴就任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後,很快就接到一則戰報,說叛軍的二號人物阿史德元珍正在雲州(今山西大同市)一帶出沒。薛仁貴隨即率部出發,很快就在雲州附近與東突厥軍隊正面遭遇。

聽說大唐名將薛仁貴來了,阿史德元珍不禁將信將疑。為了弄清真相,他便親自跑到陣前向唐軍喊話,問對方大將是誰。薛仁貴報上自己的名號。阿史德元珍還是不信,大聲說:“聽說薛仁貴被流放象州,已經死了好久了,你少拿他的名號來唬人!”

薛仁貴哈哈大笑,當即摘下頭盔,讓對方看個清楚。阿史德元珍定睛一看,臉色頓時變得煞白。

沒錯,眼前這個須發皆白卻依然威風凜凜的老將軍,正是名震天下的傳奇英雄薛仁貴!

阿史德元珍來不及多想,趕緊和他的隨從們一起下馬,畢恭畢敬地向薛仁貴行禮。隨後,可能是出於內心的敬畏,阿史德元珍率部稍稍後撤了一段距離。

雙方還沒有開打,突厥人在氣勢上就已經輸了。

薛仁貴則抓住戰機,果斷下令軍隊出擊。突厥人無心戀戰,當即四散奔逃。唐軍就此大破東突厥軍隊,斬首萬余級,俘獲了兩萬余人,還有駝馬牛羊三萬余頭。

經此一戰,老將薛仁貴的威名再度遠播塞北,令突厥人聞風喪膽。史稱突厥人“聞仁貴復起為將,素憚其名,皆奔散,不敢當之”(《舊唐書·薛仁貴傳》)。

剛剛自立為可汗的阿史那骨咄祿更是暗暗叫苦——有了這個戰神一樣的人物鎮守唐帝國的北大門,自己還能撈得著半點便宜嗎?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雲州之戰剛剛結束不久,薛仁貴便臥病不起了。

雲州大捷就此成為名將薛仁貴一生中最後的輝煌。

這一年年底,薛仁貴緊繼裴行儉之後,在代州都督任上溘然長逝,終年七十歲。

兩顆將星的相繼隕落,不僅對於危機中的大唐帝國是一個重大打擊,而且宣告了一個輝煌時代的終結。從此,唐帝國在軍事上就告別了天可汗時代的巔峰,開始步入一個漫長的衰退期。直到半個多世紀後的唐玄宗時代,帝國才重新拾起往日的輝煌。

當薛仁貴去世的消息傳到塞外,突厥人頓時欣喜若狂。

沒有了薛仁貴,唐帝國的北部邊防在突厥人的眼中就形同虛設了。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東突厥軍隊開始從各個方向對大唐帝國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進攻。

二月,突厥大軍進攻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媯州(今河北懷來縣)。

三月,骨咄祿可汗與阿史德元珍大舉圍攻位於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的單於都護府,都護府司馬張行師率部迎戰,被突厥人擊斬。

五月,骨咄祿可汗進攻蔚州(今山西靈丘縣),蔚州刺史李思儉兵敗被殺;豐州(今內蒙古五原縣)都督崔智辯率軍在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縣東)截擊突厥軍隊,遭遇慘敗,崔智辯被俘。

六月,東突厥軍隊又攻掠嵐州(今山西嵐縣)……

仿佛一夜之間,突厥人就回到了全盛時期——始畢可汗的時代。

在唐帝國廣袤而綿長的北部邊境線上,他們的騎兵縱橫馳騁、呼嘯來去,刮起了一陣比一陣更猛烈的戰爭旋風。

東突厥的崛起速度之快、來勢之兇猛,令大唐君臣和朝野上下大為震驚。

雖然此時骨咄祿的勢力範圍還沒有擴大到突厥全境,但是,從他自立為可汗的那一天起,東突厥的全新時代就已經不可阻擋地來臨了!

這個再度崛起的新突厥,在歷史上稱為突厥第二汗國,或稱後突厥。在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這個後突厥將再次成為大唐帝國最強勁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