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從常勝到常敗

 

先占平津,再奪察哈爾,出兵以來可以說無仗不贏,無戰不克,這一“輝煌戰績”令日本統帥部忘乎所以。

人的癮頭一上來,是止不住的事,華北“駐屯軍”已經不好玩兒了,而且也太慢,得加食添料,升升級。

升級後的名稱叫做華北方面軍,規模擴展到了八師一旅團。

在七七事變以前,日本僅有十七個常備師團,但幾乎每個師團都有一支對應的預備役部隊,這批人就叫“在鄉軍人”,全部都經過軍事訓練,各師團還為他們專門建有武器庫。

不打仗時,“在鄉軍人”們就在本地當農民的當農民,經商的經商,輪到打仗了再緊急動員,發放槍支彈藥,通過這種辦法,短時間內即可由一變二,組建出新編師團。

比如,第一零八師團就是新編師團,它是由第八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成的。

華北方面軍又分為第一軍和第二軍,其中第一軍由司令官香月統率,沿平漢鐵路直逼保定。

9月14日,爆發了保定會戰,又稱涿保(涿州——保定)會戰。這是平津淪陷以來華北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中方指揮官為劉峙。

劉婆婆

 

馮玉祥的老西北軍有“五虎上將”,蔣介石的中央軍也有,其大致入選標準為:黃埔資深教官、在東征和北伐中建有殊功。由於“五虎上將”的說法並非來自正式文件,

純屬茶余飯後閑談之資,因此其人員和排序多有差異,但不管怎麽排列,劉峙都是少不了的重要角色,有人甚至稱他是中央軍中的首席良將。

劉峙,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二期。

私底下的劉峙,不僅長相忠厚老實,而且口齒笨拙不善辭令,極少與人爭執。當年中央軍系統裏有兩個最好說話的“婆婆”,一個是何應欽何婆婆,另一個就是這位劉峙劉婆婆,後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在世沒有不散的筵席,要給人過得去,要給人以生路,尤其不能用公權報私仇。

劉婆婆嘴巴不會講,但是人家內秀,中文功底很深,曾給歐陽修、文天祥等人編過文集,尤其在舊尺牘也就是古代書信上頗有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他落魄南洋,困頓之余偶然給學生講了一堂課,連學校校長都聽得一愣一愣的,當即聘他為正式教員。

兩個婆婆皆潔身自好,劉峙本人一輩子與煙酒賭博掛不上鉤。他繼何應欽之後擔任第一軍軍長,於治軍方面堪為表率,一個步兵操典能夠背到爛熟,平時穿著一身布軍裝下基層連隊是常事。

與生活中的隨和不同,戰場上的劉峙給人印象卻是:內藏機謀,個性倔強,一旦決策便毫不動搖。

在東征北伐乃至中原大戰的過程中,劉峙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蔣介石那些新老對手見到這員將沒有不怕的,從那時候起,劉峙便有了常勝將軍和福將的名號。

 

劉峙曾被稱為常勝將軍

絆馬坑

 

當內戰變為外戰,常勝將軍本來是有機會延續他的常勝之名的。

平原之上,無險可守,最利於發揮的優勢,香月不僅在地面出動了大量重炮和坦克,天上還有航空兵獨霸——中國在北方幾無空軍可用於助戰。

他使用的步兵也幾乎是最強的:熊本第六師團和宇都宮第十四師團。

熊本師團不用說了,那是有名的野獸師團。宇都宮師團在松木擔任師團長期間,曾第一個在哈爾濱附近追擊馬占山,此時的師團長是繼板垣之後的第二位“中國通”出身的名將——土肥原賢二中將,在他出掌宇都宮師團後,該師團也被稱為土肥原師團,是一個擁有很多坦克大炮的機械化師團。

 

冀中平原上遍布的防坦克壕,限制了日軍坦克戰車的移動

香月認為他的錘子已經夠重夠猛了,卻始終砸不開劉峙所布置的正面防線。

倒不是說劉峙的兵力有多強,事實上他用於涿縣第一線防禦的只有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和萬福麟第五十三軍。

孫連仲還行,畢竟是老西北軍的旁支,而萬福麟屬於東北軍,還是東北軍中打仗比較爛的,其軍官很多連地圖都不會看,師以上高級指揮官在交戰後更只靠電話遙控,前面的情況兩眼一抹黑,根本不了解,所謂指揮,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瞎指揮。

劉峙依賴的主要是工事。

常勝不是偶然的,福氣你不求它也不會自動上門。早在七七事變前,劉峙不僅在自己治理的河南省做到了“道路平,無蒼蠅,無野狗”,而且未雨綢繆,積極備戰,在北方平原督建了大量的國防工事。

長城抗戰時,徐庭瑤對日軍的特別是坦克部隊了解還不深刻,所以臨時修建的工事終有缺陷,防住大炮卻防不住坦克。有了長城抗戰的教訓,劉峙對工事進行改進,特地增加了防坦克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