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留駐晉東,為二十九軍走上成功之路創造了條件。倘若當初他們被調往江西,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種命運。

在晉東的那些日子裏,二十九軍的日子仍然過得很苦。如果換其他部隊,也許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可是,宋哲元和他的弟兄們必須堅持。

衣服破了,再湊合著披一披,鞋子爛了,索性扔掉,咱光腳的不怕他穿鞋的,槍支舊了,那就當燒火棍繼續在肩上扛著走。

反正已淪為宅男,哪兒也去不了,不用怕在外面丟臉。

這次第,還是缺不了那句提精神的老話: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大任”是一定會來的,而且也不用等得太久,這個“大任”就是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二十九軍發出通電,請纓抗日。在電文中,蕭振瀛特地加了一句: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二十九軍晉東練兵,從頭至尾都以“槍口對外不對內”為口號,其假想敵只有一個,那就是日軍。

日人侵華,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可謂雙刃劍,既標志著民族危機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軍人嶄露頭角的機遇接踵而至。

晉東大練兵

 

二十九軍的學習榜樣,就是南方的十九路軍。

一·二八淞滬會戰之前,十九路軍不但籍籍無名,還差點在江西戰場上做了炮灰。可在那一戰之後,全國皆以之為英雄,差不多到了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地步。

此時二十九軍的處境和淞滬會戰前的十九路軍相仿,後者的成功顯然給他們以很大啟發。

本來就近乎一無所有的窮漢在敢於拼命,舍得拼命方面肯定比壇壇罐罐一大堆的富家子弟要豁得出去。

我們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卻可能是整個世界。

不過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它需要實力。

讓我們認真準備吧。

先從吃飯開始。

吃飯前,大家先唱個《吃飯歌》,受點教育。

小朋友吃飯時在桌上掉了個米粒,可能會條件反射地想到課堂上老師說的:我們碗裏的每一顆米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絕不能浪費。

為了不浪費,應該撿起來,把它吃掉。

這個道理,二十九軍也要講。不過他們更進了一步,要官兵吃完米粒,記住向農民伯伯報恩——打侵略中國的日本鬼子。

很深刻,也很形象。

吃完飯,要開早會,官兵必須高聲問答。

還記得《士兵突擊》中“鋼七連”點名時的那個經典場面嗎?形式上差不多。

列兵“許三多”。

到!

東三省是誰的?

是我們中國的!

可它現在被日本占去了,你不恨嗎?

我十分痛恨。

那怎麽辦呢?

奮鬥!奮鬥!奮鬥!

怎麽樣,很勵志吧。這是教一般士兵的,至於軍官,他們層次還得高點。

二十九軍軍官的必讀書,說出來嚇你一跳:

“四書五經”裏面的“四書”。

他們另外又編了一本《義勇小史》,裏面講的都是嶽飛、韓世忠、文天祥、史可法這些人的事,也是必讀書。

看起來,“四書”跟這本通俗小書一高一低,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在宋哲元他們看來,都是一碼事。

讀“四書”,不是為了上京趕考,而是要從中讀出忠義二字:忠於朋友,忠於國家,然後可以救國救民。

你還不要說他們陳腐,都是故國傳統文化,裏面鴉片魚翅都有,就看你是想吸鴉片還是吃魚翅了。

在二十九軍中,軍官們經常就“四書”展開答辯,獲勝者能得到宋哲元的親自獎勵。

思想工作要做,軍事訓練也不能丟,在這方面最有名的是被稱為“張扒皮”的張自忠。

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們多幹點活,他得天不亮就鉆雞窩,這至少說明一點,你要讓別人賣力,自己就得先掉一層皮。

“張扒皮”也是如此。

這名字是怎麽叫出來的呢?

有一回下大雪,大家都拖拖拉拉躲在營房裏,不願出操。

張自忠二話不說,把自己的“皮”——棉衣先給扒了,然後光著個膀子在操場上跑起了圈。

還看什麽,都扒了“皮”,一塊跟著跑吧。

“張扒皮”雖然狠,但沒人敢不服。堂堂師長,和士兵剃一樣的光頭,穿一樣的衣服,蹲在一口大鍋邊吃飯,同吃同睡同勞動。

看過張自忠第三十八師的訓練你就知道了,人家這個師長可是實打實的。

找一兩個兵在旁邊,你們大家就看著我給你們做示範,什麽時候能做到我這個樣子,就可以了。

那是要射擊就射擊,要白刃就白刃,單兵技術,百裏挑一。

1931年夏天,孔祥熙以實業部部長的身份考察華北政務,公務之余,到山西老家去掃墓。不過,為外人所不知的是,他此行還擔負著一個特殊的任務,那就是受蔣介石之托,來打探一下二十九軍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