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澤起龍蛇

 

馬占山在東北抗戰一年多,關內民眾紛紛組成義勇軍北上“援馬”,其中有一位廣東人,名叫蔡廷鍇,時任第十九路軍軍長。

在第十九路軍,蔡廷鍇並非老大,老大是總指揮蔣光鼐。

這是兩個從外貌到性格,乃至於家庭出身都截然不同的兩個人:蔣個子瘦小,蔡個子高挑;蔣平靜沉著,蔡性如烈火;蔣出身官宦,蔡起自農家。

可是就像夫妻一樣,外人乍一看,似乎怎麽都不匹配,但人家的婚姻基礎十分牢固。

蔣蔡合作多年,兩人已經形成了一種極有默契的互補。蔣光鼐學識豐富,主管大局,蔡廷鍇身經百戰,主管指揮。多少年來,他們的對手都曾想盡辦法要將這對黃金組合拆開,然而從來沒有能夠成功。

蔡廷鍇從小兵開始幹起,一直到當上將軍,完全是靠自己一手一腳從槍林彈雨中血拼出來的。

當年誓師北伐,蔡廷鍇沖鋒在前,左手受了重傷。還沒等傷好利落,他就帶傷猛攻武昌城,三次登城,終克全功。

在人們的記憶中,北伐是一個光榮的時代,但當那一頁翻過,一切都在悄然改變。特別是自孫中山辭世後,廣東軍人似乎已集體迷失了方向。

蔡廷鍇的老上司陳銘樞與張發奎並稱“鐵軍二虎”,都因第四軍而成名,寧漢分立後,他們一個投了蔣介石,一個依了汪精衛,幾成私家武裝。

蔡廷鍇和蔣光鼐亦只能跟在後面,像撞大運一樣地選擇“明主”。從此,打仗已不再是為了終極理想,而只不過是一部分人爭奪權力和地盤的工具。

 

蔡廷鍇是一個極富理想和榮譽感的職業軍人

 

對曾經的“革命軍人”蔡廷鍇來說,這無疑意味著一種極大的痛苦。可是除了繼續迷惘和艱難行走,他又能怎麽辦呢。

當九一八的消息傳來,蔡廷鍇受到很大震動,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些什麽:

為民族圖生存,為軍人爭人格。

陳銘樞進入孫科內閣後,十九路軍因此受到政府看重,由地方軍升級成“禦林軍”,被調入京滬駐防。

當時的京滬,指的可不是北京和上海,而是南京和上海,皆為江南繁華之地。可是蔡廷鍇並不因此迷醉,他當時最熱衷的,就是組織西南義勇軍,隨時準備奔赴東北去援助馬占山。

有人勸阻,他根本不聽,執意要參加東北抗戰,哪怕是不要性命都可以。他一再跟自己身邊的參謀們說:“我們現在保國有路了,做軍人的就要視死如歸!”

身為一個純正軍人,蔡廷鍇終於找到了屬於這份職業的驕傲和夢想。

不用北上,尋釁的自己找上門來了。

炒作出來的事件

 

不過這回不是陸軍而是海軍,更準確地說,是駐於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作為一個海洋島國,又是靠甲午海戰起家的,日本對海軍不可謂不重視。在大型驅逐艦、重型巡洋艦、大型航空母艦等方面,均能自主設計制造,其海軍實力連西方列強也不得不另眼相看。

與海軍相比,陸軍就寒磣多了,用海軍的眼光來看,就兩個字:粗糙。除了會吹點牛皮,跟西方的英美軍隊那是沒法比,注定幹不出什麽成績。

可這只是海軍一相情願的想法。人家陸軍雖然“粗糙”,可是心比天高,很快,他們就充分發揚了不須揚鞭自奮蹄的精神,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把比日本本土要大上好幾倍的“滿洲”給拿了下來。

這是什麽樣的業績?

得放到神社上去供著的業績,足可彪炳史冊,光照千秋。

看著陸軍昂著頭,目空一切的樣子,自恃“技術流”的海軍傻眼了。

這口氣咽不下去啊。

但咽不下也得咽。因為按軍隊內部的說法,“滿洲”,那是陸軍的勢力範圍。

人家的地面上,你再急也沒用,頂多就是不合作了。

那麽我們海軍的勢力範圍在哪裏呢?

回答是:在南方。

海軍認定中國的南方就是他們嘴邊的肉,得緊緊咬住,絕不松口。

現在陸軍在東北取得這麽大的成功,也該我們海軍露一手了。

根據關東軍制造九一八事變的經驗,打架之前先得滋事,而這回幫他們滋事的,正是海軍瞧不上的陸軍(關東軍)。

這件事可以解釋為:與陸軍相比,海軍算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打架滋事的能力也差了很多。

由於國聯一直盯著東北,把關東軍盯得十分不爽,高級參謀板垣就想在南方弄點事出來,好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

他盯上了上海。

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凡欲染指中國的列強幾乎都要在這裏擺攤設點,遂有萬國租界一說。

要想吸引眼球,沒有什麽地方比這裏更合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