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鹿死誰手(第2/11頁)

駐京代表通過關系,將這份密電交給陳宦,陳宦又轉呈袁世凱,袁世凱一聽尹昌衡竟然是國民黨員,馬上決定棄尹保胡。

袁世凱的電令一到,北平政府的態度昭然若揭,眾人馬上面臨著一個如何站隊的問題。除了一部分國民黨員仍堅持“迎尹倒胡”外,其余大部分人都跑到了胡景伊身後,就連原來擁護尹昌衡的幾個師長也見風轉舵,轉入胡景伊陣營。

尹昌衡眼見大勢已去,只好返回川邊。袁世凱隨後便正式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尹昌衡為川邊經略使(川邊都督)。

這個等同於降職的任命,對尹昌衡造成了很大打擊。他尚未得志時就有輕狂一面,常稱“酒不喪行,色不害德”,悲憤交集下,更開始假酒色宴樂以自遣。

民國小報對八卦新聞的態度是一個都不放過。於是各大報紙上都出現了尹昌衡赴藏,“日征蠻女有姿者充下陳”的花邊新聞。有些無聊文人更添油加醋,連篇累牘地考證,說什麽西藏“蠻女”久負艷名——所謂“小蠻”就是由此而來,難怪尹都督會樂不思蜀,把川邊這個“藤峽棘穴之所”當成溫柔鄉了。

還有人則裝作道貌岸然的樣子,指責尹昌衡是只聽新人笑,哪管舊人哭,連家裏的老婆孩子都不管了,你還是人嗎?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當這些八卦小報被放到袁世凱桌上時,他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

尹昌衡若果真沉湎酒色也就罷了,然而很明顯不是這樣。

袁世凱本身是個強人,他也知道強人有多麽難以駕馭:尹昌衡如此了得,一旦生出反意,可就難辦了。

袁世凱的隱秘心思,就連報界都瞧出了端倪,一家四川報紙這樣報道:“袁大總統每提及尹昌衡,總是緊張,提到胡景伊,他就放心了。”

為了讓自己和胡景伊都從此不緊張,袁世凱把尹昌衡從川邊騙到北平。不久就將他逮捕入獄,一度要問成死罪,但幸運的是,尹昌衡已位居上將,而按照規定,審判上將必須由上將組成的軍法庭進行會審。

這些上將並非都一味聽任袁世凱擺布,因此彼此意見不一,拖了半年多後,才給尹昌衡定了一些罪名,其中殺趙爾豐即為其一。

尹昌衡被判刑九年,這個曾有功於社稷的年輕人從此失去了自由。

幾年後,袁世凱病死,尹昌衡被特赦後提前釋放出獄。他那時也才三十出點頭的年紀,但卻選擇了歸隱閑居。

尹昌衡的前半生叱咤風雲,而後半生留下的幾乎全是一篇篇詩文。在這些詩文中,已不再有狂傲不羈的影子,而多為對戰亂年代“極目生愁雲”似的嗟嘆。

只有一篇與軍事有關,這就是《西征記略》。終其一生,西征川邊,始終是最讓他自豪的一部分。胡景伊扶正後,對跟他唱對台戲的國民黨當然不會給以好臉色。尹昌衡一回川邊,成都國民黨黨部即遭到封閉,國民黨黨籍的省議員也紛紛逃往重慶,依庇蜀軍避難。

對四川國民黨而言,蜀軍就是唯一的保護傘。相反,胡景伊則視之如心腹之患,加上要緊跟袁世凱,排斥和打擊蜀軍就成了他的不二之選。

名義上,胡景伊成了四川都督,熊克武還是師長,為其下屬,胡景伊也就有了足夠的機會來為難熊克武。五個師裏面,別的師的公文可以不看,唯有蜀軍的必看,而且得親閱。

不知道的,還以為胡景伊特別看重或關心蜀軍,其實他是要從中找茬。蜀軍上報文件,不論對錯與否,他都要批一個“駁斥”。

胡景伊的“另眼相看”,連都督府的秘書都看不下去,私下裏說,在川軍的五個師裏面,以第五師(蜀軍)最守紀律,凡事都遵督令而行,真的不懂都督為什麽要如此對待他們。

熊克武自己當然很清楚,他知道胡景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像重慶時那樣激怒蜀軍。

如果被激怒,那就是中招了、上當了。所以熊克武仍以表面恭順的態度來沉著應對,盡量不跟胡景伊發生直接沖突,但隨著事態的發展,息事寧人已經做不到了。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標志著北平政府與國民黨之間已由暗鬥走向明爭。幾個月後,國民黨放棄了政治解決途徑,轉而組織討伐袁軍,發起“二次革命”。

與由國民黨完全掌握政權的其他南方省份相比,熊克武僅占重慶一隅,並無穩操勝券的把握,因此一直舉棋不定。

戰場形勢很快朝著不利於國民黨的方向發展。僅僅一個月不到,東南數省的討袁軍就相繼敗北,其中支持時間最長的為二十七天,最短的僅僅十四天。

這就意味著蜀軍一旦揭竿而起,只能獨立作戰,而僅在川省,他們就須以一敵四。審時度勢,熊克武更不能輕動。但有人卻要他動,胡景伊不斷放出風聲,稱將對蜀軍進行編遣或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