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燃燒的翅膀(第5/7頁)

還有哪裏有槍?

新的情報顯示,樂山官軍被大量調出後,需要地方團練維持治安,成都督署特地向團練局下發了槍支。

革命黨在團練局有內應,送槍的來了。

在廣安起義中,熊克武采用的是雙管齊下,即一路奪槍,一路攻城。而起義之所以失敗,就敗在沒能奪到槍,導致所有成果隨之流失。這次他決定改換思路,來個一先一後——先奪槍,後攻城。

1910年1月22日,樂山起義打響,當天早上首先謀襲團練局。

團練局教練本身就是同盟會會員,按照他的要求,團丁們將槍支往操場上一架,坐進教室聽課去了。革命黨人就埋伏在操場之外,其他什麽都不用做,直接從地上撿撿西瓜就成了。

這麽一撿,就撿到了一百多支步槍,加上原有武器,一下子就得以武裝出數百同志軍,並在距離樂山僅十幾裏路的新場進行會合。

每一次起義開頭都要出點狀況,唯有這次異常順利,熊克武很是激動。按照計劃,他又掄起自己的鐵腳板,馬不停蹄地前去附近的瀘州組織其他援軍。

讓人難以預料的是,這次的狀況不是出在開頭,而是出在中間。

假如同志軍能夠即刻順流而下,直趨樂山,必然能打官軍一個措手不及。可是大家都太興奮了,也缺乏經驗,於是光在新場吃飯就耗去了整整一個多時辰。在這一時間段內,樂山知府已經得到通報,並作出了防備。

等同志軍往樂山進發時,他們才發現,不僅城頭槍炮林立,就連城外都布滿了崗哨。

在輒生意外和變故的情況下,眾人都慌亂起來,不知如何是好。熊克武不在,佘英承擔起了總指揮的責任,率部回撤。

可為時已晚,第二天樂山官軍便追了上來,佘英毫不示弱,就地迎戰。

與廣安起義不同,這次雙方在人數和武器配備上都形成了規模,而且各不相讓,因此戰鬥異常激烈。

打一個樂山官軍,同志軍尚能應付,但是隨後從背面襲來了一支官軍,使他們立刻處於腹背受敵的窘境,情形就十分危險了。

佘英只得率部且戰且退,不料中途又遇到了一支官軍。三支官軍一齊湧上來,頓時滿目都是鋪天蓋地的敵人。

佘英從小練武,還考中過武秀才,拳腳棍棒很是了得。當時他正身患虐疾,但就靠著這身硬功夫,他獨自殺出一條血路,一口氣跑到了川滇邊境的豆沙關。

豆沙關是古代由蜀入滇的第一險關,從這裏一步跨過去,便可以到達雲南。然而就在鎮上的一座茶館裏,佘英的行蹤被密探發現,隨後就遭到包圍,沖不出去了。

茶館所在區域,另有一個名稱,名叫斷蛇坡。“蛇”與“佘”正好同音,斷蛇等於斷“佘”,聯想起這些,就連橫跨革命黨與會黨兩界的英雄也感到了一種命中注定的無奈和悲哀。

他曾那麽執著地放飛理想,如今風箏還在天上,只是手中那根線已經斷了。

佘英被押回宜賓,一起被捕的還有另外一名革命黨人。在審訊對質時,佘英故意指著他說:“此人不過是我家裝水煙的雇工,把他抓來有什麽用呢?”

佘英想要解救自己的同志,然而這位革命黨人卻大聲爭辯說:“佘大爺,我是跟你幹革命的,你怎麽說我是裝水煙的?我活著和你在一起,死也要和你在一起!”

負責審訊的官員面面相覷,難以理解眼前究竟都是些什麽人。

就義之前,佘英手書絕命詩:“牡丹初放卻先殘,未搗黃龍心不甘。”

在四川的所有起義中,樂山之役是最殘酷也是最壯烈的一次,包括佘英在內,死難者達兩百多人,四川革命黨損失極其嚴重。

隨著樂山起義的失敗,熊克武在瀘州組織到的援軍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他所能做的,只是冒險探監和安撫烈屬。

要想在四川境內繼續組織起義,至少在短期內是不可能了。熊克武向同盟會總部提議,要求另擇一處要地,集中全國革命黨人的所有力量,發動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以便畢其功於一役。

事實上,同盟會總部也正在考慮這一問題。

自同盟會成立後,組織的中小規模起義已不算少,僅孫中山親自領導的就達九次,包括四川這樣各省自行策動的起義則不下數十次之多,但是無一能夠成功,反而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經歷血和淚的事實,才會有血和淚的體驗。大家都對這樣的零打碎敲失去了耐心,熊克武的建議,幾乎是同盟會內的一致共鳴:與其玩無數多小的,不如賭一次大的。

1910年秋天,各地代表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舉行集會,確定發動廣州起義,並由同盟會中的另一位領袖級人物黃興負責指揮。隨後在海內外舉行“選鋒”,即挑選作為起義先鋒的骨幹,以便“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