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的反“教條主義”鬥爭(第2/2頁)

[21]

林彪的講話有自我標榜的成分。彭德懷反教條主義的立場是一貫的。從他視察軍事學院給毛澤東的報告、對訓總四級幹部會的態度以及轉呈方強的信,可以看得很清楚。他與林彪的差異是不想用黨內鬥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不想打倒誰。但是毛澤東表態,他就不能不緊跟了。

6月20日舉行全體大會,與會者增至1442人,規格也從三座門搬到中南海懷仁堂,會議主題是反教條主義。彭德懷在講話中一開始就提出兩條軍事路線的鬥爭,改變了原來反教條主義的提法和性質。他指責“軍事教條主義者不是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而是搬運蘇聯的錯誤經驗”,並指出他們犯錯誤有“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他在講話中發泄不滿說:“我這個人是沒有學問的,是丘八學校和農民學校出身的,出身寒微,是難以使人信服的。就是他們所說,反教條主義的人都是沒有學問的。”毛澤東對彭的講話頗為欣賞,在簡報上批示:“此件值得一閱。”[22]

6月21日,毛澤東到會講話。他的講話像是在漫談我軍的歷史,但其中的一些話很有分量。他說:“我多年來沒有管軍事,有許多同志批評我,管軍事管得很壞。”“你們批評得對,你們越批評我就越為舒服。你們凡是批評彭德懷同志的,也就是批評我。”接著他回顧了我軍歷史上幾次教條主義的錯誤,指出:“有這麽兩部分教條主義,一部分是對資產階級的軍事學或管理軍隊的制度,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一種;再就是對蘇聯的,或叫無產階級的軍事學和管理軍隊的制度,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在中央蘇區一個時期是有的,至於中間兩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是照實際情況來打的,解放以後又發生了教條主義。”“我看總是有一點吧,多少有一點吧!研究一下看。有些人就是搬外國,不加區別地搬外國,這是妄自菲薄。”

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軍隊有兩種傳統:有優良的傳統,有錯誤的傳統;有正確的傳統,有不正確的傳統;有馬克思主義的,有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在政治上是如此,軍事路線方面也是如此。和這些同志我們過去是有爭論的,現在都能夠團結一致了。個別同志硬是不通,得想辦法幫助他們通一通,是說服,不是壓服。”毛澤東的講話不僅為反教條主義定了路線鬥爭的調子,而且列舉了歷史的例子,進一步擴大了鬥爭的範圍。

6月23日、29日,毛澤東兩次召集會議,與各小組長座談,對軍委擴大會議作進一步的、具體的指示。23日的談話還沒有涉及具體人,他指出要“堅決反對教條主義,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29日的講話則是針對劉伯承、蕭克講的,並對二人作了不同的定性。29日的座談中,毛澤東談道:“學習蘇聯,過去學,今天學,將來也學習。但學習要和我們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要同他們講:我們學你們的,你們又是學哪裏的呢?為什麽我們不能獨創?”林彪插話說:“我軍在政治上,如黨的領導、政治工作、優良傳統,我們有一套。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水平是很高的,主席更不要講了。”“關於軍事科學、戰略問題,我們有系統的一套。列寧死得早,在這個問題上來不及搞,斯大林沒有系統的一套。不必學蘇聯的,戰術問題上半學半不學——半學就是學海、空軍使用,諸兵種協同;半不學,如戰術思想,我們有毛主席的,就不學他們的。”這些話很合毛的心意,他稱贊說:“這樣好!”

29日的座談是軍委擴大會議的核心內容。雖然彭德懷在反“教條主義”的問題上是緊跟毛澤東的,由對事不對人到既對事也對人。但在樹立毛澤東的權威方面,他遠不如林彪會體察毛澤東的內心深處。

以後的大會變成了對劉伯承、蕭克等人的批判會,尤其是對蕭克,采取了一棍子打死的態度。會議發言從批判“教條主義”到翻歷史老賬,把歷史上個人的恩怨和宗派山頭的矛盾都抖出來。鬥爭範圍越來越大,葉劍英、粟裕、李達、陳伯鈞、鐘期光、宋時輪等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打擊。正如蕭克回憶的:“這時已毫無民主可言了,我們只能坐在被告席上挨批鬥,沒有說話、申辯的權力。”[23]盡管劉伯承、葉劍英在檢討中一再承擔責任,希望保護一批幹部,在那種“左”的氣氛下,已經沒有幾個人能保持客觀、清醒的態度了。

7月19日彭德懷在軍委擴大會議上作總結發言,這個總結不是彭個人創造的,而是主持會議的軍委領導成員多次討論、修改確定的。這個總結對“教條主義”的定性,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將反“教條主義”說成是“兩條軍事路線的鬥爭”,指責“在軍事訓練部門和某些院校中,極少數同志具有資產階級的軍事思想,他們一直堅持反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路線,抗拒中央和軍委關於反教條主義的指示,嚴重阻礙了反教條主義運動的開展”。至於軍委應當承擔的責任,是“軍委對於幾年來的錯誤路線,是有所察覺的,也進行了許多鬥爭。但是,因為對它的本質,對它的普遍性和嚴重性認識不夠,沒有及時地采取大張旗鼓、充分地發動群眾的方法,把這個鬥爭堅決地在全軍中展開和貫徹下去”。在列舉了兩條軍事路線關於建軍方針、原則、作戰方針和訓練方針的分歧後,他用階級鬥爭理論進行了總結:“錯誤的軍事路線產生的主要根源是,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條道路、兩個階級的鬥爭,在我軍內部的反映。目前,在我國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雖然基本上已被消滅;但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與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還是長期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這次兩條軍事路線的鬥爭,也就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和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鬥爭。”彭德懷以前的講話從未上綱到這種高度,階級鬥爭理論是建國後毛澤東的基本思想之一。這種過火的批判,把反“教條主義”的鬥爭擴大化,由部分單位波及全軍,對軍隊建設和正規化進程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後果。劉伯承同志被免去了領導職務,蕭克、李達等一批將領受到了錯誤的處理。作為軍委擴大會議的主持人,彭德懷是有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