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狼牙山

本來,我們尋訪太行的第一站是狼牙山,把它放在文章的後面寫,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沉重的回憶。狼牙山在河北易縣西南,海拔1025米。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裏稱其為狼山,說它“山谷高深,與恒山接”。五代時候契丹南下,當地人曾在這裏修築山寨,躲避戰亂,人們對它的印象並不深。1941年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座山。

童年時看《狼牙山五壯士》的電影,感覺這裏是一座陡峭險峻的荒山。真正來到狼牙山下,立刻被它雄偉和秀麗的風光所震撼。山下樹木青翠,清風徐徐,令人心曠神怡。山頂怪石突兀,形似參差不齊的狼牙。這裏的山峰不像華山的千仞絕壁,倒像黃山的夢筆生花,巖壁形成一級級的台階使山頭形如竹筍,松樹在巖縫中頑強地生存,為灰色的巖石覆蓋了一層綠色。

狼牙山

狼牙山是太行山延伸到華北平原的支脈,山下就是一望無邊的平原。遠眺易縣、保定等城市和平漢鐵路,進可攻,退可守。所以,狼牙山是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的中心地區。日軍把晉察冀軍區視為威脅華北和平漢路的心腹之患,必欲除之。1941年6月,岡村寧次大將接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他集合七萬多兵力,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9月24日,日偽軍兩千多人圍攻狼牙山地區,一分區楊成武司令員指揮分區機關和群眾三萬多人從狼牙山中向太行山深處轉移,擔任掩護的1團7連扼守半山的棋盤坨,阻擊一天。最後留下2排6班掩護,這個班只有五個人:班長馬寶玉,班副葛振林,戰士胡福才、胡德林、宋學義。

馬寶玉等在山間小路,借助山上茂密的樹叢射擊敵人。敵軍以為找到了八路軍主力,喊叫著向山上攻擊。本來山上還有其他的小路可以向山後轉移,也有山洞可以隱蔽。可是五勇士為了拖住敵人,向山頂一邊戰鬥一邊沖,因為沒有當地群眾擔任向導,他們退到山頂的懸崖上。當日軍嚎叫著沖上來、想活捉他們的時候,馬寶玉把最後一顆手榴彈投向敵人,然後摔壞槍支,帶領大家跳下萬丈懸崖。

在山下的五勇士紀念館,我們看到了軍區頒布的訓令,高度評價了五勇士“至死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了紀念犧牲的馬寶玉、胡福才、胡德林,1942年軍區在山頂修築了“狼牙山三壯士紀念碑”,後來被日軍掃蕩時破壞。1959年當地政府重修五勇士紀念碑,“文革”中再次遭到破壞。現在矗立在山頂的雄偉紀念碑,是2000年第三次修建的,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詞。五勇士的精神既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典型。只有親身登上狼牙山,才能體會到五勇士的偉大。

三勇士碑

今天的狼牙山,已經成為紅色旅遊勝地。山上修了索道,直達棋盤坨。山下新修了平整的公路,兩旁的農戶紛紛開設家庭旅館,招待遊人。在休假的日子,這裏也是遊人如織,但是附近的山頭就沒這麽幸運了。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當地紛紛開采巖石,加工成建築裝修材料。石材已經成為易縣的支柱產業,沿途經過,有的山體已經被削去一半,有個村子為了開采頁巖,從村旁的地基向下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空洞。

在反掃蕩殘酷的歲月裏,八路軍依托太行山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鬥。1941年11月,從黎城開來的日軍三個聯隊五千多人進攻黃崖洞,企圖徹底摧毀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依托天險和堅固的工事,頑強抗擊了6個晝夜。日軍付出了千人傷亡的代價,僅僅占領了兵工廠的空房子。黃崖洞保衛戰八路軍傷亡僅160人,創造了對日軍作戰1:6的戰績。

但是,岡村組織的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掃蕩,給華北抗日根據地造成了極大破壞。1942年冀中“五一”大掃蕩,使我軍在冀中平原的根據地幾乎全部損失。5月25日,八路軍總部轉移到遼縣(今左權縣)十字嶺時陷入日軍重圍,左權掩護彭德懷和機關人員分路突圍,不幸犧牲。掃蕩過後,華北抗日根據地縮小過半,只能在太行山深處堅持鬥爭。抗戰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

為了困死太行山區的八路軍,日軍在平漢鐵路沿線修了幾百千米的封鎖溝,切斷了平原地區向山區輸送糧食的道路。當時太行山區又遇到嚴重的旱災,根據地軍民幾乎到了斷糧的境地。為了渡過難關,改善處境,中共中央決定改變策略,毛澤東指示各級幹部:單純的軍事鬥爭,表面上的尖銳對立,將引起敵人的殘酷鎮壓,其結果會造成群眾的恐懼,要善於隱蔽自己,保存實力,保護民眾不吃虧;允許采取兩面政策,長久堅持,一切只顧一時痛快的拼命鬥爭而不知轉彎的辦法都是有害的。此後,八路軍在太行山裏搞生產自救,精兵簡政,不再輕易發動大規模作戰。岡村也感到實力不濟,太平洋戰爭抽走了華北最精銳的師團,岡村也沒有能力再大舉掃蕩,只能維持華北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