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世民稱帝(第6/6頁)

最終,他也和他父親李淵當年一樣,“無奈”地,在大家的跪求下,接受了。

公元626年9月4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八月初九,離玄武門之變過去僅有兩個多月的時候,唐高祖李淵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

那一年,李世民27歲。

那位陪著李世民風裏來雨裏去的女人——長孫氏,沒有意外地成了大唐第二位皇後:長孫皇後。

李世民雖然成了大唐天子,但卻沒有那種成為天子的快樂。登基的頭天晚上,他淚流滿面。

這皇冠戴得太不易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了,李世民終於戴上了那頂他日思夜想的皇冠,只是,那皇冠帶著血腥……

歷史,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從武德年變為了貞觀年。

李世民是在東宮——顯德殿繼位的。之所以這麽做,是他要嚴守自己對父親曾經的許諾:父親有生之年,皇宮永遠是父親的。

這不是孝心使然,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皇位坐得心安理得一些,為了給那場喋血玄武門做一些遮掩罷了。

貞觀三年,李世民的政權逐漸穩定。他開始清洗“舊人”,提拔他的親信。不過,為了安定朝廷內部,很多大臣,包括裴寂都沒有調整。當然,對一些重要職位他是一定要用自己人的。

冊封文官:

侍中是高士廉;

中書令是房玄齡;

尚書左仆射是蕭瑀;

吏部尚書是長孫無忌;

兵部尚書為杜如晦;

尚書右仆射為封德彝(一向很會識人的李世民,也有識錯人的時候);

中書侍郎是顏師古、劉林甫。

冊封武官:

左衛大將軍是秦叔寶;

右武衛大將軍是程咬金;

右武侯大將軍是尉遲恭;

右衛大將軍是馬三寶;

驍衛將軍是段志玄;

左衛將軍是侯君集;

右武侯將軍是張公謹;

中郎將是常何;

右領軍將軍薛萬徹(表彰他曾忠心於李建成的)。

或許是對這個兒子太過了解了,精明的李淵在李世民清洗“舊人”時,執意讓出皇宮,而李世民呢?自然也假惺惺地做了一番推辭,就像他推辭做太子,推辭做皇帝一樣,最終“含著淚”“無奈”地搬進了太極宮,而李淵則搬去了弘義宮。

雖然在權力爭奪中李世民用盡心計和手段,可即位後的他確實為民眾做了很多好事。第一道詔令便是大赦天下,免關及陜、鼎、泰、虞等六州租。同時,他重新恢復了他的文學館,並將其改為弘文館。

繼位一個月後,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隱王,李元吉為海陵刺王。雖然這追封顯得非常可笑,卻也是李世民能為他們做的唯一一件事了。同時,他還對他們進行了重新禮葬,舉行葬禮時,讓之前東宮的人來參加。

這麽做除了籠絡人心外,還有就是讓自己心安,不再做噩夢……這種做法雖然虛偽,雖然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卻也開了先例,甚至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沒有發生過。

什麽事都能忘,只有公元626年7月7日,他忘不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那玄武門殷紅的血跡,最終成為李世民內心深處永遠無法抹去的顏色,而自那天起,他的心便缺了一塊。

這一天,也注定會成為李唐歷史裏永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