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江都事變(第6/7頁)

李世民正是因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才在如何對待小皇帝隋恭帝上,執意不殺,執意讓他禪位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民心者,才能更長久地擁有政權!”之後,李淵每每提起這件事,李世民都據理力爭。

最後,李建成也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認為還是讓小皇帝主動禪位的好。既然兩個兒子都這麽說,李淵也就同意了。他也想得民心,之所以等到現在才“謀反”,不就是在等待機會,等待一個隋煬帝楊廣徹底失去民心,自己得到民心的機會嗎?如若放掉小皇帝一條生命,就能獲得一個得到民心的機會,自己為何不做?

得民心,大行仁政、德政是之後李世民治國的思想基礎,也是“貞觀之治”的遠因,而這思想基礎,就是從對待隋恭帝楊侑上開始的。

(5)

識時務者為俊傑!

小皇帝隋恭帝,從當上皇帝那刻起,便在計算著自己下台的日期。雖然只不過十三歲,但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處境。在得知自己的爺爺,太上皇被禁衛軍勒死,自己的弟弟趙王被砍了頭之後,隋恭帝楊侑很長時間都沒有睡個安穩覺。他慶幸自己不被爺爺喜歡,沒被帶到江都去,更慶幸李淵父子沒有像禁衛軍殺死弟弟和爺爺一樣,砍了自己的頭,還讓他當了皇帝,雖然這皇帝做得很窩囊。

隋恭帝更加小心謹慎了,他不想死,他想活命,只要能讓他活著,管他當不當皇帝。剛剛坐上皇位時,那份滿足和高高在上,很快就被爺爺和弟弟被殺後的驚恐和害怕取代了,他時刻擔心自己被殺,時刻想著怎麽才能不被殺。

“如果不當皇帝就不會被殺!那朕不做皇帝了,不做了。”好幾次,他對身邊照顧他的人說。

隋恭帝楊侑就這麽在恐慌和害怕中度過了半年,終於,他等來了裴寂和他的密談。沒有猶豫,絲毫猶豫都沒有,他迫不及待地答應了。

“別殺我!讓我做什麽都行!”他可憐巴巴地說。沒有自稱“朕”,那刻的他,就是個孩子,一個渴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

在裴寂的授意之下,楊侑頒布了詔書,宣布自己為了天下黎民百姓,願意退位,願意把皇位讓給唐王李淵。

雖然這一切都是李淵父子和他的親信策劃的,可李淵還是要假意推辭一番。

李淵竟然不要皇位!楊侑由於不知李淵是假意推辭,越發害怕了。皇位、玉璽,在那刻對他來說,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多留一天在手,自己就多了一份危險。

“求求你了!接下吧!求求你了!”他驚恐地想。在裴寂的又一次秘密授意下,他繼續讓位,李淵繼續“辭讓”……終於,在經過三次“辭讓”後,李淵“萬般無奈”地接下了玉璽,坐上了皇位,改號武德元年。

李淵的激動和興奮不言而喻,而那楊侑也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心想,這下該安全了吧!他哪裏知道,他的危險根本就沒有解除。

李淵沒有要他的命,奪他的位,而是讓他禪位,不是因為好心想留他一條命,而是為了堵臣民的嘴,暫時留下他一條命。留下他,畢竟是個危險,對李淵這種不能有“萬一”的人來說,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讓自己在這件事上有憂慮的。

當然,一定要置楊侑於死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楊侑知道得太多了!他必須死,他知道李淵是怎麽當上皇帝的,更知道自己是在誰的授意下禪位的,這些都是秘密,這些秘密,越少人知道越好。

“只有死人才能守住秘密!”李淵悄悄對裴寂說,裴寂讓他放心,說自己知道該怎麽做。

楊侑直到死的那刻,才知道李淵的手段,才知道李淵的心狠手辣,才知道李淵想得到的東西太多了,他不僅要天下,還要讓天下人相信,他才是真正的天子,他之所以坐上皇位,是天命難違,是眾望所歸,是在拯救天下黎民百姓於水火中……

楊侑死的時候只有十五歲。

公元619年5月的某天,他突然生病而死。得了什麽病,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敢說,大家只說他因病而死。很多人只是懷疑楊侑的死因和李淵有關,只有李世民堅信,楊侑是父親派人殺死的,對於自己未能阻止父親殺死楊侑,李世民很是難過,這難過是因為妻子長孫氏,長孫氏在得知楊侑死了後,傷心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想不到父親這麽狠!”李世民想。也許,與父親政治上的分歧,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從這件事上,讓他得知,在對皇位的追逐上,沒有人心慈手軟。

楊侑的死確實不是生病而死,而是因為李淵的一個夢。

公元619年5月的一個晚上,李淵做了一個夢,夢到了吐著舌頭、滿身是血的表哥楊廣。楊廣拖著長長的舌頭,獰笑著,嘴裏喊著“還我天下,還我天下”。在他拔出箭來,想要射向楊廣時,突然,他的身後出現了楊侑的身影,楊侑手拿大刀,朝他冷笑一聲,砍向了他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