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謀逆(第3/39頁)

正是這種漢胡混血,讓他既擁有漢人的文韜,又有胡人的武略。

射殺兩只無辜的鹿,若放在以前,李世民絕對不會那麽做,可在此時,他毫不心軟。在他眼裏,那兩只鹿根本就不是鹿,而是他想征服的天下。想要征服天下,怎能有婦仁之心?

“二郎,要想成事就要‘狠’!只要將這‘狠’刻在心裏了,也就離你想要的不遠了!”

兩只鹿倒下時,李世民的腦海裏竄出了這句話。這是兩天前,他去獄中探劉文靜時,劉文靜意味深長的一句話,這句話,這兩天來他一直在回味,一直在品咂。

(2)

那天的探監,讓李世民內心的激情如熊熊烈火燃燒起來。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探監,那是一場獄中密談,一場堪比三國時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曾經,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為復興漢室出計,而在公元617年的那一天,李世民與劉文靜也來了場“隆中對”,他們在為晉陽起兵出謀劃策。

那天的獄中密談,拉開了李淵父子起兵的序幕。

李世民與劉文靜的那次“獄中密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說,隋煬帝派李淵去太原是放虎歸山的話,那麽,那場獄中密談則是在給李淵那只“虎”插上翅膀,一只有著一雙翅膀的老虎,自然便有了氣吞山河的氣勢。

劉文靜是李世民來太原後交的朋友,出生在貴族之家的李世民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招賢納士的敏銳嗅覺,他結交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目的性。每一個人,都是必須能有過人的長處,為他所用。

劉文靜雖然身手不及長孫順德和劉弘基,但卻志向高遠,足智多謀,對時局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李世民需要這樣的人,特別是打天下之時,他需要聽聽劉文靜對當時時局的看法。

劉文靜被捕入獄,對李世民來說倒是個好事。劉文靜雖然胸有韜略,知兵勤政,但卻自命不凡,恃才傲物,這讓他做事從不計後果。李世民既欣賞他的大才,又對他的“恃才傲物”深感頭痛。

在得知劉文靜被捕後,李世民想,也許獄中能讓劉文靜冷靜下來,有空去想一些事,對時局的看法也更深刻。基於這個原因,李世民才沒有第一時間組織營救,不過,他沒有一刻不在關注著劉文靜在獄中的情況。

“劉晉令看似在牢裏過得不錯,每天吃吃睡睡,發發呆,氣色倒還不錯。”李世民派去觀察劉文靜的人對他說。

李世民滿意地點了點頭,他想,以劉文靜的性格,沒在牢中憋瘋,必定在想事情。對入獄反應那麽平淡,應該受李密謀反的影響不大。或者說,李密謀反失利,很可能是劉文靜事先就想到的,不然,不會那麽淡定自若。

劉文靜入獄是因為他的這個大舅哥,李密。

李密也是個胸懷野心之人,公元613年,隋煬帝禦駕親征高麗,早就存有謀反心的楚國公楊素之子楊玄感覺得是個機會,便找到謀士李密,策劃謀反。結果,自負的楊玄感因為沒有聽從李密的意見而大敗,楊玄感被殺,李密被抓。雖然在被押長安途中,李密趁機逃跑,但身為他妹夫的晉陽令劉文靜卻遭了殃,被關進了太原牢中。

劉文靜被抓時,既沒掙紮,也沒喊冤,沒掙紮是因為他認定有人會來救他,不喊冤是因為抓他並不冤枉,他也有謀反之心,甚至在李密和楊玄感有謀反之意前他就有了。按理說他應該和大舅哥李密“勾結”,然後配合楊玄感起義,可劉文靜卻看不上楊玄感,對於李密投靠的這棵“大樹”,劉文靜根本不看好。

“那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成不了事!”劉文靜曾這麽評介過楊玄感,劉文靜看好的是太原留守李淵。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後魏左仆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時稱“八柱國”,並被西魏賜姓“大野氏”,死後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是北周禦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保定四年,“以追錄佐命元功”,封唐公。而李淵自己呢,七歲時父親去世後,便世襲了唐公,做過禁衛軍官,補千牛備身。

李淵身份顯赫,又有關隴貴族家世,還有府兵數萬……這些豈是那些舉旗謀反的草頭王具備的?雖然那楊玄感不是草頭王,是最先謀反的貴族首領,也有著楚國公楊素之子的名號,身世上也和李淵不相上下,但他卻沒有李淵的氣度。因此,劉文靜覺得,與其跟著楊玄感,倒不如跟著李淵,這不得不說,劉文靜有雙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