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誰騙誰?誰能騙誰?(第5/5頁)

然而“時”雖多變,卻有其內在的連續性,不會亂變。這種“時”發展的方向,就叫作“勢”。得知大勢所趨,方能事半功倍,若逆勢而行,縱使個人聰明,力量再大雖可以得意於一時,久了,還是會被歷史打倒。而且得意得越久,反撲的力量就越大。只有“審時度勢”的智慧,才能幫助我們取得這個時代應有的成功。

歷史學的第三個功用

秦國的故事,到此全劇播畢了嗎?還沒有,《史記》在秦亡之後,又多加了一句作為《秦始皇本紀》的終結。

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各位讀到這句,應該會覺得奇怪。秦的故事,不是應該到“秦竟滅矣”就結束了嗎?為什麽太史公最後還要多加這句?

這就是這本書中最後想和各位談的,中國傳統的史法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這兩句話,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個大題目。

在《孟子》的首篇中,記載了孟子見梁襄王的一段問答:

“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黑暗只是暫時的,人類的歷史終究要走向光明

什麽人能夠一統天下呢?孟子說,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天下。注意,不是“不殺人”,是“不嗜殺人”。在戰國初年,孟子信誓旦旦地做出了這樣的預言,認為只有不以殺人為樂的人,最後才能夠一統天下。

這裏我要問各位,最後統一天下的是誰?秦始皇。

秦國不嗜殺人嗎?秦始皇不嗜殺人嗎?

秦在七國中最嗜殺人,始皇在秦國歷代君王中最嗜殺人。

那麽在一般人來看,孟子的預言豈不是完全不準嗎?怎麽會是最嗜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呢?這個命題如果不能解決,我們就會開始質疑,孟子你不是亂講話嗎?儒家的思想在這一個預言上,完全是不準的。

太史公為什麽最後要加這句話?就是為了告訴後人,秦始皇雖然統一天下了,可是並沒有“定天下”。誰定了天下?漢才定了天下,從漢以後天下才有幾百年的安寧生活。

在中國思想上,“一統”和“統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一統”是因一而統,是王道的表現;“統一”是因統而一,是霸道的結果。不過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足足可以寫一本書,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漢為什麽能定天下呢?因為在劉邦跟項羽之間,劉邦最不嗜殺人。所以孟子說錯了嗎?孟子沒有說錯。

太史公就是要告訴你這件事情,以詐騙殺戮來統一天下的人,只能得意於一時。最後,終究只有不嗜殺人、能行仁政的人才能安定天下。

《史記》是一本史書,《秦始皇本紀》是《史記》的名篇,太史公最後這句就是要告訴各位,不要因為秦國統一天下了,就覺得歷史最後會走向黑暗。黑暗只是暫時的,人類的歷史終究要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