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2/9頁)

1870年以前曾國藩得到的所有榮譽銜都來自軍功。1853年,他在安徽和州敗太平軍,賞戴藍翎[14];1854年,因收復含山有功,賞戴單眼花翎[15];1863年,他的軍隊從太平軍手中收復蘇州,加太子太保,賞穿黃馬褂,這是最高的軍功獎;1864年南京陷落,太平天國覆滅,皇帝封他為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16];1868年剿平撚軍後,朝廷又將由於撚軍曾一度沖破他的包圍圈並威脅到京師而褫奪的他的那些榮譽銜賞還給他,並授協辦大學士。[17]

到1870年,李鴻章已經成為疆臣領袖,但還並未到達他一生飛黃騰達的頂點,在此後的25年間,他成了清王朝的棟梁,因為他是中國事實上的外交大臣,中國北方所有陸海軍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發展帝國工商業並實際上壟斷了北方所有工商企業的主要企業家,還是慈禧太後的親信顧問。不論是在亞洲,還是在歐美,沒有幾位政治家肩負過如此重大的責任,他堪與俾斯麥、格萊斯頓和伊藤博文相媲美。

李鴻章生平的這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70年,是年,在任直隸總督的同時,他開始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負責上海以北所有條約口岸的對外通商事務。[18]正是通過這一職位,他得以躋身於中國外交界。1871年,他與日本談判了中國第一個現代條約,他是1871—1880年間與日本談判琉球歸屬問題的中方首席代表,1874年日本派兵討伐台灣(Formosa)時他還參與了台灣防務的籌劃。70年代,他與英國人在煙台(chefoo)談判解決了馬嘉理案(the Margary case)(1876),並且勸告朝鮮與日本(1876)、美國(1882)及歐洲國家就通商事務進行談判。80年代,李鴻章卷入了中法外交紛爭和軍事沖突中,這場沖突導致了1885年的中法戰爭;也是在這10年間,他試圖恢復中國在朝鮮的地位、恢復中國對朝鮮的控制,他幹得很成功,1882年他與伊藤簽訂協定,遏止了日本的侵朝陰謀。1885年英國人占領巨文島(Port Hamilton)後,李鴻章狡黠地利用英國人對俄國擴張的恐懼,成功地使其撤離了該島。1886年,他建議與梵蒂岡建立直接的聯系,以之為更加有效地控制中國基督教事務的手段,但是由於法國的幹預而未獲成功。1893年朝鮮局勢惡化之時,又是李鴻章盡力壓制著“主戰派”(war party),使其沒能輕舉妄動,也是他就此事與日本談判,1894年談判破裂、戰爭爆發以後,又是李鴻章的陸海軍與日軍血戰並被擊敗,當然大丟面子的也是李鴻章。[19]

除了保持住淮軍是中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之外,李鴻章還創建了自己的海軍,並於1885年被委派為新設立的海軍衙門的會辦大臣,這一職位使他具有了控制全國海軍事務的權力。為了充實其陸海軍人員及裝備,他建立了水師學堂(1880)、武備學堂(1885)、船塢、兵工廠、技術培訓學校以及從旅順港(Port Arthur)到山東的一系列防禦工事。為收回中國經濟利權,他還開辦了各種工商企業。1872年,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輪船公司,隨之又開辦了中國第一座近代煤礦(1877)、鋪設了第一條鐵路(1880)、架設了第一條電報線(1881)、興辦了第一座棉紡織廠(1882)、創立了第一座近代金礦(1887)。[20]為了表彰他對中國的貢獻,清政府授予他大學士銜(1873,有清一代只有兩個滿人、兩個漢人享有過這一名譽銜)[21],加太子太傅(1879)[22],並賞戴三眼花翎(1894,此前這一榮譽只授予滿洲王公)。[23]李鴻章在1895年失勢以前,已經取得了在滿族統治下其他漢人(如果有的話,也為數極少)還從未得到過的權傾朝野的赫赫聲勢。

與其官位相稱並被倚為支柱的,是李鴻章的萬貫財富。在中國,財富主要是通過當官來羅致的。與中國的價值觀念相一致,李鴻章也是利用其職權積聚了一大筆財富。謠言盛傳,說李鴻章的財富不可勝計,據說在他死時其財產約4000萬到5億兩白銀——相當於4200萬到5.35億美元。[24]然而,沒有人真正知道李鴻章的財產到底有多少,在這個問題上唯一可靠的具體證據,是1904年4月4日在李鴻章當時尚存的子孫之間訂立的“合同”,這個合同分的是李鴻章的不動產。該合同代替了遺囑,是直到喪事結束後才寫就的。李鴻章的遺產是在其長子李經方、已故次子之長子李國傑、四子李經邁之間分割的。合同條文如下:

1.莊田十二塊、墳田一塊、堰堤一道,安徽桐城縣城內產業四處,另加省城安慶房地產十四處,均留作李鴻章發妻周氏祠堂開銷之用。由經方經管。

2.合肥縣撮城莊田一處,留作祭祀葬於該處之李鴻章兩妾及經方發妻開銷之用。由經方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