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再決(十)(第2/2頁)

這處位於黃河南岸,比鄰洛都西關——澠池境內的大陽橋,其實源於唐貞觀十一年,於茅津口故關處所造的大型浮梁通渡;以聯舟架大河之上,長七十六丈廣二丈,也是規模僅次於河陽橋的通衢勝要之地。

當初西竄的北朝殘余,就是從這裏渡河逃入對岸的河東陜州之地,又放火燒毀了橋面已斷後路和追兵所致。後來北伐大軍駐防河南都亟道之後,只是分兵入駐了澠池關城,卻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來重新修復橋面。

再加上有下遊數十裏外的河陽橋三關為跨河通衢,所以這段渡口長期被荒廢和棄置了,而只留下小隊士兵在此建造哨樓和烽燧,作為長期的監視和警哨。

只是顯然這次都亟道內的變亂也波及到了這裏,而給了來自對岸的西軍可乘之機了;居然就在這幾日內突擊修復出了一個勉強可供通過的橋面,偷偷渡過來一只至少三四千人的偏師。

因此,如今橋頭南岸低矮的木制哨樓當中,猶自尚有若幹留守的敵兵存在;

只是他們見到方臘麾下兵馬的反應,就委實有些不堪了;居然就這麽轟然一聲打開大門而湧出來,頭也不回奔上大陽橋向著北面沒命逃亡而去了,只留下一片大眼瞪小眼而目瞪口呆面面相覬的表情。

然後,直到方臘所部重新占據了這處小小的哨樓,並以此為中心掘土為壕墻,布下臨時的營地開始就地取食果腹之後,才見到對岸隱隱大軍行動的煙塵和飛揚卷動的連片旗幟。

然後其中一只衣甲鮮明的人馬,就這麽沿著多處殘缺與坑坑窪窪的橋面,小跑飛奔著殺了過來;

然後,又被偃旗息鼓下來埋伏在半環扇面陣地背後的淮軍銃手,給暴起銃擊攢射給密集的交叉射殺,困阻在橋頭外的小片方圓之地內。

而這一次,方臘甚至頗為謹慎而陰險的在第一輪伏擊中,只投入四百只火銃和兩百名白兵,以防這些過橋的西軍突出流竄;然後果不其然在對方告急求援的射箭鳴鏑聲中,引來對岸的更多支援人馬;

然後,方臘也將手中的火力一批批的投入和堆加上去,以不斷的削弱和消滅這些,只能通過有限的橋面添加過來的敵勢;卻又給他們留下了足夠苟延殘喘卻無力反撲的余地和間歇。

甚至間斷性的減弱局部火力而放過零星漏網之魚上前肉搏,讓他們在一鼓作氣和再加把勁就能突出的錯覺下,不斷的追加兵力過來做那添油之舉;

最終當第五、第六波過河的西軍,也淹沒在銃炮齊發的煙雲和血色當中之後,對岸的敵軍大部終於還是驚醒和警覺了起來,在急促而持續的鳴金收兵聲中徹底放棄了,那些被困守在橋頭渡前的殘余士兵。

而這時大陽橋頭所在的南岸,已經被堆疊鋪陳的屍體和染紅整片河灘的血色所籠罩了。

雖然對岸的西軍大聲咆哮與怒吼的聲音,依舊隱隱不絕於耳的順風傳過來;然而自從入關之後的西軍各部,就此為了爭功和多奪繳獲而自行其是與缺乏銜接的後果,在這一刻終於被體現了出來了。

而淮軍這一輪借道都亟道而四出的堵門鎖要戰略,也隨著這最西端的一環補足,而再次宣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至少在短期之內,那些被拋棄在都亟道內的軍民百姓,也可以迎來了異端休養生息的喘息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