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平盧(七)

“這就是幽州城啊”。

我看著面前巍峨聳立的龐然大物,很有些感慨道。

“也算是一座雄城大邑了……”

與號稱連天入雲而龐然大氣,橫跨偌大一條洛水兩岸的一代神京、洛都明顯不同;同樣被永定河支流穿城而過的幽州城治,看起來雖然浩蕩曠達,但在淺赫色調的城墻上明顯要矮上一大截;

當然了,盡管是相對矮上一大截,那也至少有兩三丈的高度,只是看起來苔痕深厚而野草蔓長,甚至還有一叢叢不知道生長了多少年的小樹和灌刺,墻面也是坑坑窪窪的不乏剝落和崩裂之處。

畢竟這裏可謂是久不聞兵戈了,上一次遭受戰火侵襲和威脅的歲月,還是在差不多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一些敵台和女墻還有箭樓的位置,看起來是殘缺不全而又被用木柵之類的倉促填補起來的。

唯一比較新的就是在城門附近,從城墻邊沿靠著滿是泥濘的護城河位置,重新修出來的一圈圈相對低矮的弧形羊馬墻了,而在這些羊馬墻前面是數道的拒馬和插滿了尖樁、蒺藜的壕溝,墻背後也早已經站滿嚴陣以待的守軍,而且十個城門都是相應內外兩重的甕城結構,看起來就是相當大的容積。

不過,城池未必就是越大越好才對,尤其對於處於被動防禦狀態的守軍而言。雖然同樣過於巨大的城池和三十二裏的周長,讓我帶來的這數萬淮軍無法做到真正意義的包圍,而只能針對性的重點監視和封鎖;但是對於城上的守軍而言也意味著更多的破綻和突破口,以及為此疲於奔命的可能性。

就像是當年安史之亂當中的洛陽和長安一樣的,空有身為東都西京的名號和宏偉城廓,但在興師而來的安祿山叛軍面前一旦失去了外圍的防要和險關,幾乎不堪一擊就相率淪陷了。

而據我從地方抄獲的圖輿志異所知,著在幽州城最為鼎盛的年代,就曾經擁有過四五十萬的戶口,而現在幾經變遷之後卻還有大概十幾萬常住的人口,再加上從平盧道各地撤走和奔逃過去的軍民百姓,最多可以達到將近二十萬人口左右。

因此在料敵從寬的基礎上,城中可以動用的青壯年被估計在七八萬左右。

而在此之前,一路推進橫掃四方的攻克沿途據點時,除了那些地方的土兵、弓手,還有臨時應募之外鄉勇之外,被陸續擊潰和消滅的鎮防軍旗號大概有兩三萬人。然後打破了高粱河防線之後,因為實現了成功包抄和截斷後路的戰術,當場擊破和後續殲滅的敵勢也有一萬又六七千多;

等到打下幽州從東到西的外圍據點和防要十幾處,又有各自數百到兩三千的斬獲,尤其是乘夜攻破了幽州互為抵角的城前堅塞——籠火城之後,光是猝不及防而一片驚亂的俘虜就抓了四千有余,此外從來不及焚毀掉的城中倉房裏,搜檢出來的米糧鹽菜酒醬及各種軍需也有上萬石之多。

因此,據目前掌握情況和俘獲口中綜合而言,幽州城中尙余守軍的數量粗估在兩三萬之間;主要是來自經略軍、靜塞軍和威武軍先期歸還的殘部、幽州本地的環城衛,以及少量都督府的牙兵,還有部分從小西關、下馬鎮等地棄守潰逃入城的鎮防軍組成。

不過,相應食糧貯備和軍械儲備的情況就有些不甚明朗了。畢竟才開展針對北地尤其是平盧道的情報滲透工作幾年時間而已,並沒有辦法像是南朝大梁,或是北朝那樣通過長時間的布局和滲透,甚至好幾代人的潛伏,來在經年累月的接觸和摸索當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東西;而不是僅僅靠一些浮於表面的市井見聞。

反倒是栗姬為首的博羅會余孽投靠,給我帶來了昔日相應的組織內部留下來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十幾家大小商會和區域行會組織為表面上的掩護,在北地活動期間所收集的重要記錄,其中就包括了當年與安東行營和平盧都督府的中上層,往來和接觸的一些舊事和評價。雖然大多數都已經物是人非了,但光靠依舊在的部分還是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和對照性。

此外有些東西還是有跡可循,平盧道本身就已經被北朝保衛戰抽空了歷年積累的底子,又遭到北塞番胡大舉入關的波及而元氣大傷,而一直處於持續不斷的大小饑饉當中;後來雖然驅逐和清理幹凈了這些流竄的內患,得以暫時平靜下來卻又因為青壯勞力不足,而收成有限沒能萬全緩過勁頭來;

然後又在一邊對外興兵不斷之下,屢遭喪亂而相繼在遼西、河北等地損失慘重,乃至近年在農業生產上更是被外來襲擾破壞的嚴重,不得不采取分兵就食的手段,以犧牲地方民眾的利益和活路來渡過一時的難關,而對於河北的寇略行動也是由此催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