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淮動(五)

傳統的淮南沖擊平原上,隨著雷鳴聲聲而至的瓢潑大雨如注,最為炎熱的七月盛夏也由此開始進入了尾聲。

伴著四處被暴曬的幾乎枯竭翻漿的大小河叉支巷裏,逐漸滿漲起來的水面,大多數與運河相關的工程,也不得不相繼停頓了下來,而將大部分人手和畜力就近迅速轉入到農田裏的勞作營生上去。

稻田草叢裏紛紛大作起來的蛙聲不絕,也再次壓過了被暴曬得聲嘶力竭的蟬鳴。

綿連分布在眾多的低山、丘陵和岡地之間,大片青黃翻浪的稻田間雜著大豆、油菜、煙葉其他經濟作物,代表著得是這些年開拓淮南的成果;

畢竟,這裏從古到今就是中國最大的水稻種植區域之一,同時水鄉河網遍布的緣故,還盛產皮革、木材和魚獲;其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在吳楚爭霸春秋時,就已經有人在淮南興建人工陂池,以利農田灌溉的收成。因此留下的水利灌溉基礎很好,只是年久失修而長年荒廢淤積了;土地也都是開發度很高的上田、水田居多;

因此,來自淮鎮的工程部隊和勞役營,在通過修繕水利和恢復疏導河道,而初步穩定了區域環境氣候之後,後續的開拓團和屯墾點只是稍加復耕,就能夠有所不錯的收獲了。

故而歷史上那些藩鎮再次無論如何的征戰廝殺,只要稍加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就能夠較快恢復過來;而史上那場曠日持久禍害連綿的大雲教之亂,雖然在往來拉鋸和攻殺當中極大的摧毀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和戶口基礎,但是依靠放任自流式的兩三代人時間,也就重新將淮南的人口給生聚繁衍起來了。

按照史上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13記“山陽(淮安)沃壤,淮畔奧區,地占三巡,田逾萬頃”,因此,光是楚州一地的藩鎮營田,就已經多達兩三萬頃了;雖然因為淮河時不時的水患和沿海的屢屢入寇而有所縮減,但是留到如今的技術還是相當大的。

直到初次北伐的兵鋒踏上江北之地時,雖然漕河依舊淤積處處,而沿海大片地區人就是荒無人煙,但分布在淮南內陸各路大小十幾家藩鎮治下的在冊戶口,已經達到了兩三百萬之眾;這還是不算那些以佃客部曲奴工為名,蔭庇在地方豪強大戶名下的隱匿人頭。

只是,這一切再次被持續不斷的戰火和後續的綿連災荒給摧毀殆盡了;這其中甚至又當初我麾下軍隊的一份功勞,當初東路大軍之眾大興捕亡之事,而經由我名下軍從商人,販運發賣往海外各藩島洲的委實不在少數;後來,又籍著淮河大水的機會,大量吸納和招徠沿淮各州那些流離失所,走投無路的淮南人口;

因此,淮鎮如今所要面對的局面更加艱巨和困難的多,在淮南境內直接或是間接控制下的七州之地,滿打滿算也就在地方上搜括和清檢除二三十萬口人而已,而且其中還有小半是創造生產價值不高的老弱婦孺,乃至幾乎不能提供生產價值的孩童。

正可謂是土曠人稀。

光靠他們自己組織起來生產自救什麽的,不要說給駐軍輸糧助餉,就算是想要實現勉強自足都很有問題了;因此,實際上淮南開拓的主要力量,還是靠從淮北調過來的那上萬建生軍,及其數萬名的俘虜與囚徒、藩奴,還有營田署管理和組織下相繼遷移過來的,數十個大型的移民開拓團。

當然了,按照淮鎮所提供的鼓勵政策,和前往具有風險陌生地方墾荒的條件;除了農具種子和畜力的租給借貸,農藝技術的脫光和幫扶之外,在經過披荊斬棘的開屯,篳路藍縷的經營和含辛茹苦的挖掘潛力之後,這些屯墾團中將有很大一部分人就地落戶之後,會獲得相應田畝的世代使用和收益權(田皮),大概需要至少五到十五年艱辛勞作的贖買期;並且要經過最少兩代人的經營之後,才能正式獲得相應的所有權(田骨)。

大抵就是比照了後世房貸分期供還原理一般,采樣了至少數十個地方成千上萬的樣本數據之後,以最大激發個人潛能(榨取價值),與忍受不反抗的最大上限之間,最為中庸的平衡值為基礎,就此造就了一大批心甘情願的忍受剝削而還要各種感恩戴德,有淮鎮特色的潛在“供田奴”階層而已。

而在滿世界都變得清涼下來的雨幕當中,我也坐在水營車船隊護送下,由大型水輪船曳帶的三層平頂拖船艙中,踏上了回歸徐州的路程。

而在運河兩岸伴隨的道路上,時不時還可以看見披著膠布雨罩,在齊唱歌子聲中往來行進的軍隊,以及赤著膀子穿著短胯上下奔走喊著號子的人群;那是趕在真正的汛期到來之前,對已經疏通和拓寬的河道、堤岸,進行巡查和加固的各色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