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滄瀾(十七)(第2/3頁)

我在淮南的行程還在繼續著,既然有所好消息,自然也有相應不那麽好的消息。

正所謂是治大國如烹小鮮,最講究火候和分寸,作為一方的統治者也沒有例外,做過火了不行,火候不到也不行。

如今,淮鎮還有一個比較隱性的普遍性問題——錢荒,也就是日益增長的生產力和資源產出,與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逐漸產生脫節和滯後,而導致通貨緊縮的預期和潛在憂患。

雖然目前還沒有怎麽顯露出來,但是一旦隨著越來越多地方,解除相對嚴格而規範到生活瑣事細節的編管,而進入正規編戶齊民和人口有限自然流動的日常態;

原本通過供銷體系和配給制度,只在內部消化和調劑的產出和資源,所釋放出來的消費力和需求市場;將匯聚成一股令人無法忽視的巨大潛流和龐然浪潮。畢竟,就算有各種兌換卷和配給票作為輔助,但人的本性是有機會都會去嘗試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的。

雖然可以通過私下增發代幣和其他實物配給卷來暫時緩和之,但是這個世道的大環境下,多數人還是更認真金白銀的寶貨和貴金屬錢幣。

雖然淮鎮當初並不是沒有經歷過以物易物之類的階段,有且由此建立起相對成熟的牌價定位來;但是真要重新倒退那個初始程度,哪怕不至於因此崩潰而只是有所動蕩的話;那也代表著懷鎮這些年的相當部分建設成果,包括經濟活動和金融信用上,都要由此打了水漂了。

而如今淮鎮有來自膠東和遼東、夷州等,數處較大的金礦和銀礦的產出,再加上歷年的戰利品和收刮戰區所獲的積累;在作為大額商業活動和金融信用保證的金銀儲備上,暫時還不至於出現什麽問題。

反倒是日常民生所需的小額白銅錢、黃銅錢和青銅錢的市場流通量,開始呈現某種短缺和枯竭的跡象。畢竟,光靠金銀寶錢是無法取代和滿足,這些占據社會底層大多數人口的日常流通需求。

像是那些小說影視題材裏動不動拿出金銀,或是大額銀票來付賬的場景,固然看起來很美,但是卻是只有在商品經濟已經發展大為豐富的明清兩代,而伴隨著整體通貨膨脹才得以正式出現的產物。

在此之前,至少缺銅這一點卻是暫時無解的,因為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曾經面對過的老大難問題,而在偌大的北方地區原本就不怎麽產銅,而外來輸入銅料的來源同樣是相當的有限。

後世也是到了雲南的銅礦大發現之後,才得以逐步緩解的。

因此,那些封建王朝的對策,差不多都是依靠自身足夠大的體量和經濟規模規模,一方面通過有限的政策幹涉和引導,限制商品流通規模來壓制其影響;一方面則是通過犧牲相當程度的國家信用,來強制壓榨和收刮民間私藏的銅錢銅器;以此度過一次次的難關和經濟風波,直到再也維持不下去而迎來改朝換代。

而如今南朝大梁除了盛產銅礦的南平府和黔中道(今雲貴高原大部)之外,還有來自天竺、安息等地區和外域,乃至海外各洲的銅礦輸入,才能維持了若大體量的基本流通需求。

但顯然我治下淮鎮所擁有的這點基本盤,並沒有足夠的本錢和基礎,來玩這套欲擒故縱的粗暴政策和金融把戲。唯一比較具有優勢的,就是諸多新技術和相對先進管理制度,帶來的初級工業生產力和衍生生產方式,所造就的其他資源儲備和人力上的巨大解放。

因此,謎樣生物那裏不免拿出一個建議和主張,要不要籍著這個吸引了大多數關注的親迎機會,冒險提前推行以紙面票據為代表的小額信用貨幣,來度過這個錢荒的難關,完成在這個時代隱性的經濟增長軟著陸。

但是直到沿著昔日漕運運河,重新上岸而抵達江北之後,我依舊沒有能夠對此下定決心;只是和駐留當地的劉延慶短暫碰了個面,交涉和不止了一些後續的事情之後,又繼續馬不停蹄的南下過江去了。

度過了長江之後,隨著人群中各種吹打奏樂聲和彩綢紮成的牌坊,掛樹上的帛花和彩燈,明顯屬於慶典的氣氛,開始出現在了采石磯為首的渡頭,以及後來上岸的沿途路上;

只是這些在地方官的帶領下,前來迎送的人群看起來明顯有些營養不良和勉強,並且四下裏不乏愁苦和憂慮的表情;

隨後我的探子和眼線就帶來了某種情理當中的真相,他們都是被可以暫時免除一天徭役和提供飲食的條件,所招募和誘使過來充作場面的結果。

事實上,沿途所見城邑和村莊裏的蕭條和頹敗,也不是這些表面光鮮的一時手段,所可以遮掩的住的。據說在我來之前,哪怕在陪都江寧府的周邊,已經有人不斷在餓死,也有匪類流竄於道途打家劫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