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滄瀾(六)(第2/3頁)

事實上,所謂人道主義概念和個人權益的興起,還是要等到現代社會的科技高度昌明和物資大豐富之後,才有那個社會資源的積累和余力,去推行和普及起來;結果就養出了一堆堆寄生在社會福利體系上,只要權力不要義務的女權表,或又是只愛遠方的阿貓阿狗,而不願意去愛自己鄰居和親人的白左腦殘。

正所謂是倉稟足知榮辱,老祖宗很早就已經指出了類似的道理了。而在另一方面,則是防漸杜微的方向性引導基本需要;

畢竟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無數次王朝更立的經驗證明,哪怕看起來最為懦弱和膽小怕事的人,在真正的絕望與的環境催生下,也有可能變成最為殘忍和冷酷的惡鬼;而被周邊的大勢和風潮所裹挾起來,瘋狂燃燒殆盡生命中最後一點余力,來報復這個社會積累的不公正,乃至在咽下最後一口氣以前,努力破壞所能見到的任何一切東西。

事實上這個反抗不合理壓迫和求變求生圖存救亡的因子,自從上前年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的那句口號之後,就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的骨子裏了。

而不是像後世那個民主典範的阿三國一般,通過成千上萬年自上而下的宗教洗腦,仍是把這個國家和區域內的大多數人,給洗成了甘心世世代代受人奴役和歧視盜匪兩腳牲口;

哪怕每年政府一邊大量出口糧食來牟利,一邊有無數破產的農民,帶著全家一起吊死或是付水自殺,或是寧願成片成片的餓死在家裏,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站出來反抗身邊的地主老爺和僧侶祭祀們。

這簡直是中國那些末代王朝的士大夫們,所夢寐以求的良民標本啊。話說回來,這種讓勤勞者獲得更多好處和機會的競爭淘汰機制。

接下來的內容,就是即將進入一年兩次的夏季大操的日程安排,以及近期時局變化而針對性的後續部署調整。按照淮軍現今的戰備規模和軍事常態。

主戰營是一日一操,防戍營是兩日一操,守備團是四日一操,半脫產的建生軍的工程團和巡護隊,則是最少保證一月操練六至八日;而精銳一些的虞侯軍和牙軍之類直屬資序的,則是一貫保持著一日兩操的頻率。

其中又分為日常態的小操,一月一次考績式的中操,半年一次軍種排位式的大操和對抗檢驗演習;然後根據戰地,行軍和駐防,以及後方整修,四類基本狀態,有所調整和變化而已;

由此維持這部隊基本事態和素養的同時,這也代表著大量的金錢、物資、器械和糧食的消耗與投入。因此,以金字塔行事分布的淮鎮各級軍備體系下,實戰用途的部隊並沒有能夠維持過多大的規模。

新舊領地內直接或是間接統治的將近三百萬人口的基數上,外加若幹用來輸血的附庸勢力,也就堪堪維持了近十萬左右的常備戰鬥部隊而已,除了尚未完全補足的五個主力軍序之外,其余都是二三線的防戍和工程部隊。

至於其他方面積累下來的軍事資源和動員基礎,則都被以集體屯莊和大工場、礦山地的,集體生活和軍事化管理、定期初級軍事教育和隊形武器訓練,等等潛在預備役形式,蘊含在民間當中。

其中最有戰鬥力最為精銳的王牌勁旅,無疑就是追隨我一路輾轉南北萬裏打出來的禦營左軍,雖然這些通過不斷的更新換代和人員調出去加強其他部隊,但是基本的老底子還在那裏;

其次自然是北伐當中被分出去,又歷盡千辛萬苦才重歸我麾下的行營右護軍;和禦營左軍一樣,百戰老兵的比例極高,訓練和裝備上也只是稍遜於禦營左軍當中,幾個有字號的老營頭而已。

然後才是以友軍身份長期協同作戰過來,最終合並進淮鎮體系的前軍序列;這一部分原本是最為良莠不齊的編制,主要是吸收和安置了大量自初次北伐當中,從北地所收攏和聚附回來的殘兵敗將,和其他地方投附的雜屬部隊。

不過等到第二次北伐的時候,經過了數年時光持之以恒的整編和操訓,重新武裝和優勝劣汰的大換血之後,已經是頗有些樣子和氣象了,等到第二次北伐打完全場,得益於兼並友軍而擇選健兒充實的緣故,相應殘缺的編制也基本得以補全了。

又經過籍此地緣性的輪戰之後,因此在具體的平均戰鬥力和戰場經驗上,其實並不會遜色多少了,這也是淮鎮賴為支柱的三大主力。只是在成分來源上還比較雜,從掌控力度和信任程度說,也尤不及前兩只軍序更得看重的。

再者才是劉延慶帶來的模範後軍,這也是一只全新的部隊,大部分營團都是戰後才得以重建起來的,因此充斥著相當大比例的新兵蛋子;其中也只有半數部隊多少參加過,在安東或是新羅地的輪戰和戍防,算是四大正規軍序當中比較墊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