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歸遠(二)(第2/2頁)

因為,環江相夾的大片沃野和近水灌溉之利,因此相比水南地域被大片難以開發的蠻林,分隔的相當破碎的城邑聚落,或又是水北草原菏澤綿連的嫩江流域之地,對岸的黃龍府這一帶,歷史上可謂是人煙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的望要富庶之地。

在這片東西向的長條地域內,以大唐下都督府的規格下轄有威、寧、信三州又五縣,因此從我這邊望過去,江南江北完全是不同的風光和物色。

據說混同江在四季之間的水位和顏色詫異較大,春季的江水還是青綠泛黃,據說只有到了夏季上遊融水匯集的汛期時,才會從泛黃變成徹底濃濁的深黃色。

雖然相比淮河和濟水什麽的而言,這個季節的水面看起來不是很寬,但是根據現場勘探足夠深並且急流密布,在沒有足夠搶渡工具的情況下,已經可以構成某種意義上的險阻了。

作為一個人類活動較早而歷史悠久的地區,這裏還是有不少歷史典故和相印遺存的,比如南北朝時的某代高句麗王被慕容氏燕國給趕到這裏避難,而在渡江時淹死全家的;古代扶余國的王族幾次三番被外來勢力滅國,數度托庇於此而得以卷土重來……

還有最後一位對大唐舉起叛旗的渤海國大氏王族,在這裏被走投無路的追隨部眾砍了腦袋,而獻給安東都護府派來的討伐軍。

而數百年前安史之亂末期,戰敗出亡的範陽叛軍殘部,在肆虐轉戰當中攪擾和摧毀了大半個渤海國之後,也是在黃龍府北岸這一夜暴漲的江水面前,走投無路的放下武器,接受自己應得的命運。

當然了,我還可以率部沿江繼續西進,直接繞過黃龍府的這片地域再折向北,不過這麽做沒有太大的意義;除非我想一次為跳板和前進基地,沿著耶律大石所部來時的路線,通過上遊呼蘭河的谷道走廊,直接攻到塞外草原/蒙古高原上去;

這也是一條相當古老的遷徙路線,讓東北的土著民族與草原上的引弓之民,長期保持某種交流的歷史通道。

當年,在李光弼兵鋒下殘破敗亡的契丹大八部流亡者,就是從這裏闖入安東之地,而與散布於山林間的土蠻融合通婚,變成現金所謂漁獵民族的化的黑種契丹。

歷史上最後一支渤海大氏的遺族,也是從這裏輾轉出奔草原,而成為了大唐的諸多塞外分藩之一。

而不久之前,耶律大石所率領的塞外藩胡和北朝殘余邊軍大部人馬,也是迂回到這一帶才得以進入安東之境的,他們一路所留下滿地狼藉哀鴻遍野的痕跡和影響,我們這一路過來已經見得很多了。

不過真要這樣做的話,很容易將我軍的後方補給線暴露在敵人的額威脅之下,而被對岸度過江來的敵對勢力,給襲擾和截斷了後路而陷入進退維艱的局面當中。

因此,從屬各部人馬各種就此見好就收的想法,連同軍中希望能夠班師回家的些許呼聲,開始出現在了我的面前。

這時候,沿江前往下遊偵查和尋找渡口的牛臯部有所回報,發現對岸塵煙滾滾而正在燒掠著什麽,還有一些屍體被拋投進江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