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大羅(六)

接下來的日子裏,就在遼城附近的遊覽和偶然接待訪客的漫漫等待中度過的。

因為這裏是偌大的安東都護府下轄,最早開化和納入中原的地區,因此也留下了為數不少的風景名勝和歷史古跡。

比如,戰國時代燕國留下的夯土邊壘和古長城殘余,就在遼城西南的十多裏外,而高句麗世代所築的白巖城故址,亦在不遠之處。

還有據說始建於東漢末年,號稱遼東最古佛門的廣佑寺。只是因為歷史上多次遭到兵火焚掠的緣故,除了一些基址、石梁、塑像外,現存的大部分建築都是近百年間,陸續重修起來的。

這裏也是不少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和見證,據說是周武王時釋箕子之囚,出奔封於朝鮮所建立的第一個邑落,就在附近。

戰國時築黃金台廣招賢士的燕昭王,派遣大將秦開奔襲東胡,自此開地兩千裏而始置遼東郡的古戰場。

而在太子河上,還有昔日派荊軻刺秦王的燕太子丹,殺身成仁的埋骨之處。

三國時的司馬懿奉命率魏軍討遼東候公孫淵,亦在此消滅公孫氏割據政權。

南北朝時,鮮卑四大源流之一的慕容廆,建前燕國而定都於此,開啟了北朝復國狂人燕慕容一族的歷史篇章,由此也留下了名為步搖台的宮城遺址。

遼城西南首山之上,由二次東征班師的唐太宗,就地祭告自隋煬帝三征依賴,埋骨遼東無數將士的碑亭,並留下了一首《遼城望月》,以及後世的一系列勒記題刻。

其中,我甚至看見那位穿越者前輩的一首所謂“梁公體”——《遼東行》

諸如此類林林總總的不一而述了。然後我發現我就算慢吞吞的一路走過來,居然還算來得早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匯聚而來的勢力首腦和代表,讓遼郡城變得越發熱鬧起來。

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羅氏作為昔日的安東群藩之首,除了遼東本領和那些從屬的分藩和外圍附庸領地之外,在安東都護府的西南和西北部,還是有不少關系親密的淵源,或是長期共同進退的諸侯盟友之類。

因此作為新一代家主就任的儀式,他們這些關系人等,也因此得以匯聚在遼郡城裏,作為參與者和見證人之一。

因此,很有些八方風雨匯遼東的態勢。到時暫時將我到來的引起的一點影響和余波,給掩蓋了下去。

這些前來見禮的各地代表,按照身份地位的三六九等,與大羅氏的親疏遠近,自然而然的分作了若幹個梯次和不同的地域集團。

第一序列的自然是那些傳統的盟友和助力,以羅氏為盟主的安東諸侯聯合。只可惜經過了歷代的戰亂和分裂,不少家門衰微甚至斷絕,再加上背盟自立的。

如今依舊追隨羅氏的藩盟,還剩下六家半,至少都是擁有橫跨一州以上領地的大藩,在行事上基本保持步調一致。

之所以還有半家,乃是因為其中原本居於次席的盛藩,在前代內亂分裂中,半數以上族人連同西戎州在內地盤,都投入北部聯盟的緣故。

其次是在那些老牌藩家破滅之後,為羅氏所扶持起來,或是有條件的接受羅氏的庇護,親附羅氏的後方中小地方勢力,所構成了第二序列。

然後才是,由羅氏世代的下臣和旁系分支,陸續分藩出去而形成的新興地方勢力。他們構成了羅氏本家最基礎的外圍和屏障。

後兩者在保持相當自治的情況下,也要依照當初的盟誓之約,承擔相當對本家的各種征調和獻納的義務,只是具體程度有所不同。

而作為羅氏的外圍附庸,在領有經濟命脈和治安防要等日常運作上,無疑更加依賴和仰仗羅氏本家的多。

最後才是安東道中部的那些墻頭草,作為和北部聯盟的緩沖,因為地緣和利益趨向上,更加靠攏羅氏的一些外部遊離勢力。

因此,林林總總的下來,遼東城裏居然來了幾十家的代表和當家人,由此匯聚一堂。而其中不少是有著歷史恩怨或是種種過節的。

在城外劃出來的駐地裏不小心撞見了,頓時惡言相向拔刀以對,那也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因此,駐留在城中的安東守捉軍和羅氏藩兵,不得不有些疲於奔命式的,東南西北到處滅火和彈壓,以平息紛爭。

到了後來,甚至還有一些滿身腥膻味,明顯來自山外草原的番胡部帳,或是獸皮羽冠面刻刺青,名為“林中百姓”的山民氏族,等有所往來的境外勢力,也隨著長途跋涉遷徙的畜群和滿載貨物的車一起,出現在了遼東城外。

到讓我順帶見識了不少關於安東境內,形形色色的各類人等,以及豐富多彩的風物和人文景觀。

當然,出於好奇心理和直接或間接利益上的訴求,而跑到我這裏來點卯式的投貼認人頭、混臉熟的,依舊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