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啟東(四)(第2/2頁)

而作為前朝沿襲下來,歷代堪稱富庶多口的東南財賦重地,江東、兩浙各道,已經被反復收刮和動亂折磨的民生凋敝,地方困苦不堪而沸怨四起。直到近期才好容易平復下去。

像是鄰近盛產木材和礦藏的閩中,則除了沿海一線幾乎淪陷在大雲教的余孽手中,而對方討伐的官軍,卻屢屢受阻與山地險惡,幾乎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國中之國。

至於,同樣號稱魚米之鄉的江西道和荊南地方,相比東南諸道開發度尚且有所不足,而對方同樣飽經反亂之苦,反而要維持一支亢費頗大的軍隊,以應對前沿的需要,因此也是個吞噬人力物力的無底洞。

而最後一片富饒地域,傳統意義上的天府之國——劍南三川之地,更是在入蜀的西軍兵鋒之前,被打的一片稀爛,如今還不知道要怎麽收拾起來了。

因此當他在圖輿上放眼望去,大梁在嶺外的下轄和控制地域雖廣,卻居然沒有多少可以提供助力和裨益的。無怪朝中那些厭戰罷兵之意,大有塵囂直上之勢。

但有所理解歸理解,他的意志和決心,並沒有因此動搖或是偏移半分。他可是掌握億兆子民興亡疾苦,擁有無數人追隨和寄予夢想的當代監國。自然有足夠的決心和意志,來繼續貫徹和推動他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況且,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最後時機了,距離重新兵臨北地,似乎也只差那一線之遙。但若是一旦聽取和接受了那些看似公允和中肯的朝儀,緩兵收手休養生息一年到數載;

而讓最後一點北進的勢頭和余勇,同仇敵愾的哀兵之志和雪恥信念,都偃旗息鼓下去了之後。他也實在是沒有更多把握,將人心軍心再度重新發動起來。

畢竟得到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緩沖的,還有幾近窮途末路的北朝。難道就這麽坐視他們不惜代價,從塞外和西北,獲得更多的外援和助力麽。至少目前以國力對陣的優勢和主動,大豆還在自己這邊。

正所謂為山九仞,斷然不可能因為這點非議和雜音,功虧一簣在最後一步上的。

但是反過來說,只要堅持熬過這個關口,稍作休養生息的話,那便又可以大有可為和更多的轉機了。

想到這裏,他又不免對於淮東的局面,生出某種難得一點點遺憾和後悔的情緒來,這可是好容易才在北地打下的重要釘子,在關鍵時候可以用來破局的奇兵,或是作為盤外招的勝負手。

只可惜,隨著戰敗之後國朝財源的萎縮,和嶺外地方的疲敝困苦,他手中掌握的資源逐漸有些緊張,而需要慎重使用而考慮多方面的調劑權衡。

另一方面則是關於淮東他亦有一些困擾和疑惑。自從淮東立鎮以來,雖然屢有波折但總體形勢基本尚好,甚至好得遠遠超過自己的預期,而讓人有些為難了。

正所謂,有時候臣下太過能幹和得力也是一種煩擾。特別是針對同樣在麾下效力,卻顯得尤為庸碌的其他大多數人來說,就顯得格外礙眼和惹人嫌了。

故而事實上從淮東立鎮開始,就再沒少過各種非議、毀言與謗論,還有抱著大公無私的理由,針對淮東村裏的根源和必要性,以猜疑和忌諱角度進行的旁敲側擊。

而身為監國,他雖然有足夠的自信,也有足夠的氣魄和胸襟來繼續駕馭這股遠居在外的武裝力量。

但同樣也不介意一些日常來自其他方面的攻擊和敲打,以調停仲裁者的身份,來體現上位者掌控權全面的無上權威;或者說要確保有足夠的制約和權衡的手段,才是長久維系君臣關系的良好紐帶。

對於某個人的欣賞和看重是一回事,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不免是另一回事了,他更要考慮平衡內外錯綜紛雜的勢力和派系淵源。

哪怕他知道其中很多言論和出處,很可能是出自妒賢嫉能的私心,和不怎麽光彩的黨同伐異的個人立場。

因為他在前方乾坤獨斷,大權獨攬的同時,也不得不對從眾的大多數人有所妥協,而保持麾下班底的相對穩定和一致。

至少他在有足夠的合適且得力的人選,將這些軍政地方的位置,給大部分替換掉之前,還必須繼續忍受他們的目光短淺和低能低效,乃至平庸和抱殘守缺……

至少在部下的得力和可靠的要素,暫時不可兼得之間,他也只能優先選擇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