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後手(九)

我再次笑容滿面的站在大禮堂的講台上,今天是官辦聯校新一批生員,選任地方職位的日子。

作為名義上的最高官長,我也要出面主持一些沿襲成規的禮儀性活動,比如親自給他們逐一受任和嘉勉,然後說一些警醒鼓勵的話語和典故。

比如“五子登科”“五大天地”“帶土地公回家”“三代進士”“做文章與生孩子”“放火點燈”“拜見兄長”之類通俗易見的官場段子和笑話,且博得一笑的同時,也算是勸勉互進。

一邊說著各種來自後世的典故,一邊打量著這些或振奮,或雀躍,或沉思,或欣然,或期盼、或憧憬,或崇敬……表情各異的面孔,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要是禁不住的有些心潮澎湃起來。

這些就是我日後,加強統治力的基石,實現推廣理想與信念的種子和火苗。根據最初推行下來的三分區漸進制度。

如今淮東治下的青沂淄濰密海六州,加上一些大部分或部分直接控制的地區,建立了相對完整行政體系和有效統治秩序的第一類縣治,大約達到三十八個。

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這些縣治的情況不一,戶口數量差別也較大而相當不均衡,有的情況好的縣有好幾萬人口,像益都、臨沂這樣軍民匯聚的重鎮和首府,輕易可以達到七八萬人。

而有的偏遠荒僻的縣下,往往卻只有縣城內大幾千、萬把居民百姓外,野外其他全是勞役營和駐屯點構成的編管戶,或是大量駐軍據點之類,這種明顯頭重腳輕的奇葩現狀。

此外還有二十三個,只是在大小城邑內和交通要點內,通過維持駐軍的存在,建立初步政權和統治秩序,屬於第二類乃至第三類情況的縣治。

另外,在這些縣治之間,還有大小十幾個專門劃出來,比同縣治級別的畜牧、礦冶、漁鹽、鑄造、軍港、商埠等類型的直屬區域,也需要專人來管轄和運作。

如果嚴格的按照國朝令制的縣令、縣丞、縣尉、主簿、典史等名目,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再加上那些州下的長史、別駕、司馬、司簿、參軍。參事、諸曹,等形形色色職事,至少也可以遊刃有余的安排上數百個流內品官的位置。

這還不算,在制置使和鎮撫使轄下,設有管軍的幕職官和管地方事務的曹掾官的具體數量。

當然,其中大半數位置還是因為缺乏足夠合適的人手,而繼續寧缺毋濫的空缺著,而盡量通過各種一職多兼和軍地統籌,維持著最簡明扼要的基本行政區劃和職能運作。

就算把這批幾十名剛結業的生員,投進去也不過是杯水車薪,就急不就緩而已。不過這東西也沒有什麽捷徑可走,以淮東的現有基礎,想要建立一個嚴密而周全的行政體系,只能靠時間來慢慢積累和培養。

畢竟,現實中的行政運轉,可不像戰略遊戲一樣,只要輕松點幾下選項,確定投入的資源,就有電腦AI按照既定算法和預設軌道,不折不扣的給你去產生出數據上的成果來,而不用任何人事協調和維持上的損耗。

而在實際操作當中,任何一個具體項目或者來自上位者的指令,都需要足夠數量的各種專業人員,所構成上下協同體系來貫徹和實現的,由此在層層遞轉之後,因為人為的因素和細微處的制度漏洞,出現相應的偏差和謬誤,最終積累而成的意外和變數,也是難以避免的。

而身為上位者所能做的就是,無非就是在制度上提升管理效率和績效考核,盡量維持政權機器基本效能的基礎上,縮短過手的環節和在關鍵位置上,任用合適得力的人手,然後用合理制度上的監察和督促,來確保這些意外因素和損耗,保持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範疇之內。

好在目前真正事務性的東西,地方上還不算太多,而且都有成例和軌道,更多的資源和人口,一直被統籌在鎮撫府名下的訓戰系統、大工程和直屬項目裏。

因此,按照這一次的安排,這批事務學院的新晉生員,除了已經被內定,選入鎮撫府下六行諸曹的十幾個外,其他都將分派往新恢復和開拓出來的膠東三州。

從他們的籍貫分布和比例上看,也很有些代表性和特色。

比如前幾期的生員,幾乎清一色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外來移民背景,而沒有任何一個核心六州當地籍貫。

而作為其中比例最大,以徐州籍貫為首的北地生員,就占了小半數,真不愧是淮上人文薈萃之地的歷史底蘊;然後是那些來自江寧——潤州一帶的軍屬和移民子弟,同樣也是代表了曾經偏安東南一隅,六朝金粉的文化腹心之一;

剩下的才是那些,來自嶺內籍貫的生員,其中就比較雜了,既有遊擊軍和龍團老營的軍眷家屬,也有廣府本家和海外羅藩,收羅和推薦來的關系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