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變數(四)(第2/3頁)

但是,如果這不是他的虛言妄語或是迷惑手段的話,哪怕是暫時的緩兵之計也好。這個可能達成的地下盟約,對我方也是大有好處的。

物資人員互通有無帶來的經濟收益和情報收集便利就不用說,同樣還可能意味著,我軍將來重新介入河北道的契機和理由,籍此牽制和消耗洛都方面的注意力,而減少前線軍事對峙壓力等等諸如此類的。

只要張邦昌為首的河北行台,不那麽快垮台的話,我軍同樣可以贏得北面沿黃的數州地區,休養生息快速發展的寶貴和平間歇。

當然了,議和什麽的條件,從來都是靠各自實力對比來權衡再三的。現在對方既然是處於有求於人的位置,那我也不介意在交涉中,提出更多的條件,來試探對方的底線與最終意圖。

接下來,這就是我那些幕屬人員的事情和職責了。

耽擱了小半天,初步處理完這樁突發事件之後,我的日常又迅速回到了正軌上,前往臨沂附近的蒼山船場,檢視剛剛仿造投產成功的車船。

車船這種東西,這種東西的技術含量,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

因為主要是在人工運河裏航行的需要,因此,對抗風浪和平穩性要求不高,反而盡可能的強調載重與空間利用效率。

再加上人工驅動而非相對復雜的風帆驅動,不需要過於復雜的甲板面建築和設施,因此能夠在水輪驅動的極限上做成又大又寬,多層平板大船的樣式。

而相對的技術難度,則主要集中在相應的水輪設計和傳動機構上。水輪做的越大,所需的相應構造和配件的,能耗和強度要求就越高,這也是北朝一直試圖壟斷和把持的關鍵技術要點。

不過,這對已經掌握了後世正確發展方向的我來說,卻不是什麽太大的問題,我雖然不知道流體力學什麽的,但是幾種明輪船和水輪設備的相應特點,還是略有所知的。

而且南朝同樣也有在內河小江的,水輪船的運用歷史,只是在設計和原理上,與北邊的運河裏使用的略有差別而已。

因此說是仿造,但是最後得到的成品,整體看起來與過往我們所俘獲的那些車船,又大相徑庭的多。

好在當初徐州城中避難的人口,有相當部分都是與附近的漕運有關的職業,其中就包括了日常修理和維護車船的匠人和工役。

因此在時候按照職業重新甄別出來後,就得以派上用場了。不過,因為南北的使用習慣和射擊理念的差異,一直磕磕絆絆的才鼓搗出現在這個,結合了南北風格和技術的全新產物。

與之配套的,則是從上個冬天就已經開始的,淮東境內運河系統的疏浚和調劑工程,在今年夏天就已經基本完成了,主要是火藥爆破和一些新的工程建築手段的運用。

現在有了這些車船,就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南北運河樞紐地區,天然形成河網水運優勢,完成物流資源輸送的布局。

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以滿足橫穿全境的長線,支線和點面的具體需要。

第一批擬造四百艘的基本單位,以配備相應的後勤、物流部門和各級官府,具體造價在四千緡到一千緡之間,這還因為是,我軍有便宜的物料和人工來源的緣故。

但如果是第二批制造的話,因為人工逐漸熟練,也在工藝流程中積累足夠經驗的緣故,成本還會再低一些,就可以適當放低一點標準,而用作民間的租用售賣。

與現今大量使用和依靠畜力的社會物流體系,形成某種互補和充實效果。

而且說水輪船的技術積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作為蒸汽機為動力的,明輪船的技術前置,而長期運營存在的相應必要性。

將來蒸汽機的體積和功耗比進一步改善之後,就完全可以考慮應用在現成水輪船的改造試航上了。

當然,這個期限就未免有些長了。

初步搞定了交通,就要說到相應配套的通訊手段了。交通和通訊手段,自古以來都是決定代表著,歷代政權效率的拓展與外延。

目前六州鎮撫治下的傳訊體系,還是臂扳信號塔——信鴿和鷂子——快馬和驛站,三級混合體系。

其中最先進的信號塔成本最高,但相關的響應速度最快,從長遠的維持還是後續利用上來說都頗具優勢,只是訊息傳遞量是有限的,只能適用一些緊急情況和機要內容,而無法體現亢長繁雜的詳細內容。

而南朝沿襲下來的傳統信鴿和鷂子,便攜和機動性很好,在通訊距離上有一個總體上限,傳遞的信息量同樣有限,只能作為戰場上的臨時補充和應急手段,無法大規模普及和推廣成為一種日常手段。

因此,日常應用中還是依托驛站分布,為基礎的快馬寄遞,才是最多見的主流模式。至於,各州縣鄉裏往來的官驛和客貨馬車,則是民間通郵的首選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