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決意(八)

簡單安頓好身邊的人,正式升帳議事後,我粗粗掃視了一圈,聚集在帳下聽議的僚屬、官員和將領。

文職中主要是以營田副使虞允文為首,六行判司的各自主官和各分曹的主事,以及一些馬政、畜牧、學監、營造、工礦等直屬部門的負責人;以掌書記第五平為首的,參事、參謀、參軍、孔目官、機宜文字等幕僚從事班子;以及新任的青州長史曹友聞為首的治所地方政務官員。

武職的主要有:副統制韓良臣為首“禦左”、“右護”兩軍的若幹駐留部隊;統將穆隆為首的虞侯軍、牙兵等直屬資序各營團隊主官;趙隆、羅膘騎為首的青州守捉軍系統。

再加上別府辦公的觀察使陸務觀,剛從外地主持戰線趕回來的第一副使辛稼軒,我麾下的文武班底都已經到齊了。

至於另行開衙的布政司李格非和轉運使曾華兩個衙門,在名義和理論上是不受我的轄制,所以也不用參加這種場合。

這些人大都穿著深淺緋到青藍色的官服,或是深赭與灰色調的戎服戰袍,濟濟一堂的站在帳下分作數列,目測起來也足有上百號人。

比起我離開之前,其中似乎又多了好些新鮮面孔,主要散步在隊伍的中後部,顯然是新進菜提舉選用起來的。而北上見習團的正副領隊湯懷和麗瓊,也因為我的指名而赫然居於其中。

以陸務觀領頭,政務系統的文職負責人們,各自簡扼明要的通報各自所屬部門,及其負責項目和事務的具體進度與成果,有些是我在來路上已經先行知情的,有些則是新冒出來的問題和狀況,需要我來進行裁定和決斷。

然後是主持軍中日常的辛稼軒,具體說明和通告,如今的淮東戰局和防線態勢。

現今的防禦格局是東輕西重,而南面隔著淮水的那些藩軍胡馬,因為淮河大水沿岸泛濫的緣故,造成了慘重的損失和創傷,只能苟延喘喘在一個個尚未被大水淹沒的據點裏,但是相應淮南的國朝軍隊也過不來,只能在外海通過船只保持一定的聯系。對占據淮東的我部來說,從沿河的泗州到宿州,也幾半成澤國而根本沒有防禦的現實需要。

至於北面的黃河邊上尚有濱州、濟州、齊州,與對岸的河北道隔水相望,但是這個的防禦態勢就比淮水好的多了。既寬且急的黃河河面,本身好歹就堪稱是一道天險,除了冬季河面徹底的冰期外,平時就只能靠舟橋來有限的穿渡。

因此,只需少量精幹的兵馬嚴密監守,那幾處被毀掉的橋基和渡口,然後在沿河布置烽燧哨台警戒,就足以滿足日常的需要。我也沒有自大到覺得目前的勢力,就能夠一口氣打過黃河去,或者說有這個迫切的需要。

在東面幾乎都是半島突出的漫長海岸線,幾乎沒有像樣的對手,只剩下膠河以東的登萊數州,需要的是大量聚攏人口駐屯,重新梳理和重整起來,恢復生產和休養生息。

因此防禦和出擊的重點,就集中在西南和西北面兩個戰區,主要對手是犬牙交錯的混雜在一起的北朝軍隊,和那些盤踞各地的藩軍胡馬。

因此,雖然我的控制區很大部分延伸到大平原地區,但是我的部隊只要守住,從鄆州的大野澤到徐州和兗州之間南四湖,再到淮河邊上與濠州交界的白馬湖之間,被河流和少數山丘分隔開來的數塊地域,就可以維持總體防禦的需要。

這些都是北方有名的大湖流域,至少在眼下無論是北軍還是那些藩胡,都沒有足夠水面的力量而越湖來擊的。

如果是僅僅處於守勢的話,光是靠我建制下部分火器化的防戍營,就足夠滿足那些沿線城壘日常維持的需要,而將主戰序列放在二線的城邑裏,作為應敵的機動和後備力量。並且定期發起外圍的清掃作戰,以進行拓展外延式彈性防禦。這就是目前的方略。

正所謂練兵和種田,兩手都要硬,缺一不可。

我同時也宣布若幹具體的人事任命,一個是關於任命宗澤為新設的水營教頭,兼沿海巡檢官,暫領都尉銜。另一個則是以吳玠,接任教導隊暫缺的總隊長,領正將銜。

以及同行北上的軍前見習團,分派到前沿各營團之中,操習銃器戰陣的具體人事;隨我一同前來那些生員的安置,其中除了少量可以直接派上用場的專業領域外,其他人都被安排去聯校進修一段時間再說。

這也是本地的慣例,在體制內的任何升遷與提拔,都必須經過聯校的相應學習,才能正式履任。

軍議散去後,又是我與辛、陸、趙三長官的小會,主要商討一些不適宜放在公開場合講的,涉及這個曉團體未來與前景的關鍵事項,比如未來國朝可能縮減的供給,在淮南止步不前的官軍、江南鈔變與閩中邪教作亂,帶來的形勢變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