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淮北紛紛(三)(第2/2頁)

這也是大梁在軍前一貫默許的權宜制度。所謂軍情火急之下,沒法像後方一般正常休整補兵,那就不管你就地征募,還是肆意抓丁,或者留用俘獲,只消你先把人馬先給湊齊,戰線給我鞏固起來再說。

……

只是,這也是在軍資配屬上,相對財大氣粗的南朝,才會幹的出來的應急手段,若是北朝或是那些藩鎮,估計各種亂入民家,隨便找群丁壯,發根削尖的木杆,就敢驅使上戰場拼命,驅使為炮灰。

這也是中原江淮之地的那些藩鎮,雖然征戰多年,但是大多數戰事烈度有限的緣故,在正面戰事中拼命的,主要是來源廣泛而補充方便的炮灰,真正善戰的核心部隊,損失相對有限。

因此那些大小軍頭不管打到什麽程度,只要有一批核心底子在,事後才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而隨著第一批軍械過來的,居然還有幾十輛制式戰車,沒錯,就是戰車,只是用畜力拉動而已。頓時讓孔吉吉為首的軍中材官、匠師們,各種如獲至寶的忙活起來。

因此我親自去查看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已經將其中一輛徹底拆解開來,只剩下滿地大大小小滿是油光的零件和軸輪。

梁公練兵治軍,唯三強爾,火器、車營,強弩,平定海內征戰八方而無往不利。善用三者,匠人、行商、兵士,而通行寰宇。

這種冒不起眼的板廂大車,就是其中之一車營的標準配備,據說可以上溯到西晉護羌校尉,大破叛亂的鮮卑大首領禿發樹機的扁箱車戰法,而經過歷代演變和波折,最終在那位梁公手上推陳出新而大放異彩。

據說在梁公的麾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用途的長箱車,組成緩慢移動式的小型車城要塞,駐停時為大城壘,行進時為車陣。在攻略外族的萬裏征程中,不知道參與了多少回戰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只是隨著大唐國勢漸衰和諸侯分藩的離心,天下崩解離析的戰亂棉連,各種盛世年景的成就和技藝,都隨著匠人群體和專屬文獻的喪亂不堪,而漸漸泯然於史。像如今這種軍用造車的技術,也就只有相對穩定的南朝有所遺存,北地早已散失不可考了。

比起尋常的平板大車或是運載馬車,這種長廂車的輪轂和底盤更高也更結實厚重,又有簡單的緩沖機構,關鍵構件都是格外強化過,而且采用了前二(轉向)後四(承載)的六輪設置,擁有可拆卸折疊的包鐵廂板,以及防止騎兵沖撞和外力拉扯的住腳,可以迅速組裝成便於行軍,或是利於聯營結陣的多種狀態。

同時擁有減震彈簧和鐵骨加固包膠皮的輪轂,還可以在輪轂上增加護套和外蓋板,因此就算在草原或是山地等,不算相對平整的道路上,也有一定的越野能力,如果更換上特定的寬面輪,也可以在雪地或是沙礫中減速行駛。

而車上還有固定接口和支撐架的位置,以便裝運各種物資,人員坐或躺的位置,或是多聯裝強弩、單具車弩,小型石炮等車載器械,甚至可以缺少制高點的時候,在上面設置可移動的瞭望台,或是在特殊需要下,臨時轉變成攻城的登梯載具。

廂板上有活動的通風兼射擊口,還可以安裝固定大排,作為臨時的城垛。因而,只要有足夠的畜力做支撐,實在是利用攻守兼備的良器。

特別是,我可以直接將改造後的小炮托架固定在上,這樣原本大本車上沒法行進間發射的問題,也能得到解決了。

只是這麽一輛車的造價,也是不菲,再加上相對擁有眾多廣闊平原的北方,車營聯陣在山川河流密布,地勢復雜,同時海路範圍占據極大版圖的南朝,真正發揮作用的機會和次數有限,日常只在少數幾個特殊軍制裏,保留一定的配備數量。

普通軍隊配備更多的,是另一種結構簡單,靈活輕便的小型板車。但是沒想到,這次會發到我這裏來,難道是聽說我這裏要面對大隊騎兵的緣故?

不過有了這批制式戰車做基礎,我可以嘗試一些火銃配合新戰法,比如後世哥薩克部落長途遷徙時的多邊型大蓬車陣戰術,這樣對上那些北朝騎兵,也有更多一些底氣和預備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