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京口的文抄公

大海揚波中,我們再次啟程,不過就再沒有遇到之前那樣的大風浪。

從廣州到泉州到明州到杭州到余杭,北上的航船停靠了多個港口,只補充了食水和物料,替換掉一些受損的船只,卻沒有讓我們靠岸下船的打算。

直到多日後抵達長江的出海口,船團才開始改換方向,越過江海天然分界的渾水區,向西南行去。

這時候後世預計起來的崇明大島,還沒有影子,只有幾個僅有海鳥落腳棲息,不注意就會忽略掉的小沙洲。

就算是後世的南通。海門等大片陸地,也都還沒有出現,只有一個名為胡逗洲的小島,以及上面一處破敗的小漁村而已。

寬闊的水道和江面,就算是千料以上的海船,也可以輕松駛入寰轉。因此,我們的座船沿江一路途徑昆州、崀山、江陰鎮、常熟、利域縣、君山、青城鎮,最終抵達了京口附近的京見山下,自此的水寨上岸。

不過我們得到新一輪的消息是,因為前番誤了船期,再加上江東易幟的影響,還是沒能趕上潤州境內的攻略,原本位於蘇州吳縣的前沿軍行司,也已經轉移到江寧方向,留下的指令,是讓我部在京口待機,與後隊會合後,再作打算。

京口,也就是後世的鎮江。

地處江中淤積而成的古代大洲上,南面是與江南的丹徒縣,僅隔約五十步的小江水道,北面則是大江的主航道,與對岸的江都縣,被稱為揚子洲的船渡要津,遙遙相望,也是綿延數百裏江岸地區,最狹窄的地段所在。

所謂北臨大江,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素為兵家所重。因為其地為江南運河的北口,過長江與江淮運河相聯,因此也是河槽運輸和水路交匯的一處樞紐之要。

自東吳孫權就地設“京城”,而得名京口後,厲六朝皆在此置卒戍守。東晉南渡以降,征北、鎮北、安北、平北等將軍府及北中郎將府常設於此,因有“北府”之稱,也是大名鼎鼎北府軍的發源。宋武帝劉裕更是自此起兵,消滅桓玄,篡晉建宋。

現在這座江口鎖要,已經成為大梁的前沿進發陣地,各種旗幟、刁鬥,哨樓和望塔,幾乎沿著北固山、焦山和小京山,從山下一直綿連到山頂。

對我來說,這也算是某種故地重遊,當初隱姓埋名的帶著抱頭蹲,潛行逃亡的經歷,還在這裏路遇到了被從妓館裏踢出來,而倘然裸奔招搖過市的伯符,仿佛還是歷歷在目的昨日。

只是,昔日橫跨江面,蔚為壯觀的過江浮橋,已經被燒毀砍斷,無論是江對面的揚子津和這邊的西津渡,都只剩下浸沒在江水裏的粗大鐵索,鏈接岸上鐵石基座上的一點殘余部分而已。

而原本渡口附近繁盛一時的江畔市鎮,連同附近的水寨,也只剩下一片廢墟,連當初落腳飲食的地方,都分辨不出來了。

據說是在潤州軍的內亂中,其中不願意降服南朝大梁的數千名殘部,在北投對岸的淮揚副總管府之前,將江岸附近的津渡、民居和城寨,府庫,都劫掠焚燒一空所留下的傑作。

因此,除了大隊小股行於道路的軍伍外,四野裏就是死一般的沉寂,不過我們路遇的這些友軍,他們的精神面貌尚可,看起來也不是那麽緊張,顯然與這裏已經變成戰場的後方有關。

據我得到的消息說,從廣府誓師發兵,到現在推進到長江邊上,也沒有超過半個多月而已,所謂各路齊發並進的勢如破竹和用兵神速,可見一斑。

當然,這和國朝之前準備了多年的謀劃和策略,也有很大幹系的。

據說通過四海衛和兵事房的常年努力滲透,已經把江南諸道的山川地理,水文物候,人文風物,都給摸底和規劃的一清二楚了。

大軍一發,沿途就有層出不窮的帶路黨和各種密探、暗樁,像是雨後春筍一般的冒出來。

甚至那些自據一方的地方守臣和鎮將,還在對於出路前途的猶疑不覺和爭執中,浪費寶貴時間的時候,他們的部下裏和親族裏,已經早有內應,帶著人開了城門,出迎大梁王師了。

因此因此大多數地方,打下來或者說拿下來,幾乎沒有費太大的氣力和遇到多少像樣的阻礙。因為心存疑慮或是害怕南朝清算的人,基本上都攜家帶口裹卷細軟,在親信護衛下,奪船過江北逃了,並沒有太多就地抵抗的決心和意志。

另一方面,則是這些江南兵馬的本身戰鬥力有限的因素在內,這裏本來就不是什麽民風彪悍的地區,反而飽受商業文化和物產豐富的熏陶,有些庸弱市儈。

作為海陸版圖縱深遼闊的大梁,其實並不缺乏各種優質的兵員地,也不缺少吃苦耐勞的民眾百姓。

而嶺外軍中的南兵,相比中原腹地的北兵,耐力和韌性或許勝之,但是體能和爆發力上,就有所遜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