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定裝,突至(第2/3頁)

然後我又來到私屬碼頭上,這裏已經被頻繁出入的大小船只給塞滿了,滿載來自婆羅洲,或是其他地方物資的海船,在這裏進行裝卸。

附近的倉房裏,源源不絕的裝進大量的物資,然後有轉運出去,其中,我專門查看了一船像是大塊茶餅一樣的東西。

這些來自南平都護府的特產,也被稱為孟山茶或是蒙舍茶,自從乾元年間蒙氏南詔國被梁公攻滅,大部分國土變成了新設南平都督府之後,包括滇池流域和洱海流域在內的精華地區,就進入了大唐的版圖。

又經過歷代的開拓和征服,雲貴高原和伊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基本都成了這個南平都護府的下轄,而孟山茶的做法,就來自原本南詔王族發源的蒙山地區,然後推廣到了唐人和土人混居的各個地區中。

有些類似普洱茶的原理,只是沒有那麽講究,粗梗大葉的陳年老茶亦可制作,堆積發酵壓制成硬餅,雖然相比歷史上傳統的團茶或是炒茶,口感多嫌不佳,但可以長期貯存且功效不失。

具有消熱、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強心提神等功效,在南朝的軍隊中亦有所配發,主要用來當作隨軍的必備品,外敷內用皆可,治療和緩解水土不服在內的大多是急症。

這次很可能是異地長時間作戰,所以必要的準備也是不可少的。

另一些,則是大量被堆積在庫房裏,大塊方方正正的草磚,別看這些東西毫不起眼,卻也是重要的軍事物資。

這是用粉碎的幹草、麥秸,甘薯葉,苜蓿、豆粕,蓼槽、以及少量酒曲,粗鹽,發酵培制壓縮而成的,新式便攜畜料。

也是我私下燒錢研究的其中一個方向,如何加工工藝和配方上,提高後勤輸送效率。

好在這個時空,已經有西域傳入產量較高的紫花苜蓿,和本土生的黃花苜蓿的普及了,而且在諸多島藩和大豆一樣,這些苜蓿被當作恢復地力的過渡作物,因此收集起來並不算困難。

根據我後世的記憶和經驗,其中含有的粗蛋白和澱粉,可以有效替代飼料中的糧食成分,因此被當作畜牧業中的基本作物之一。

有苜蓿作為主要添加物,在搭配一些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和邊角料,來逐漸取代傳統草料豆麥的作用。

這次為了出征的需要,格外花了大力氣趕工了一批出來,其中還有針對牲口補膘或是生病的,添加了魚骨粉、動物內臟的升級版。

據說再此之前,用在十幾個品種的牛馬羊等牲畜上的活體喂養和長期觀察,在同樣體積和重量下這些酵化壓縮飼料的營養成分和消化率,是傳統軍用草料的數倍,特別是一些需要長期負重勞役的馬匹身上,反應比較良好。

而取用的時候,只要用錘子砸開搗散,泡到幹凈的水源裏即可。

也就是說在同樣的攜帶量下,我們所擁有畜力和坐騎,比別人更能持久,活動半徑更大,要知道,當然這只是理論,還要看實際效用。

據我所知北朝軍中的某些騎兵,在大戰沖鋒之前除了傳統喂食的(芻)豆(燕)麥之外,還要連夜給戰馬喂食酒和雞蛋的混合物,以增強體能和爆發力。

而且,通過搬運輸送的操練,還發現了另外一個附帶效果,因為草磚實在特質模子裏,被水力機械碾壓捶打成硬邦邦的塊狀,因此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像堆積起來,澆上水,當作某種掩體工事和臨時障礙物,至少尋常箭矢是射不穿的。

我正在查看這些草磚的貯存情況。

“開戰了……”

一名火計,匆忙的跑進來喊道。

“國朝已經對北地開戰了……”

“在哪裏,速去打探……”

我當機立斷到。

“襄州樊城大捷……”

不久之後,回到家中的我,再次得到明確一些的報告。

“街上已經開始露布巡遊了……”

“是哪裏的人馬……”

我趕忙搶問道。

“蜀中……”

來找人回答道。

我對照查找了翻出來的地圖,才發現這次北伐發起首戰的,既不是被寄予厚望的東南招討行司;也不是江西招討行司,更不是荊南招討路總管。

而是在五路招討行司中,規模最小也最低,常年一直處於某種守勢,而甚沒有存在感的蜀中招討行司。

沒錯,就是蜀中招討行司,據說總管在任超過十年以上而鮮有建樹,上下都有些暮氣沉沉,不思進取的那個蜀中招討行司。

據說這次書中招討行司突出奇招,是從渝州(今重慶)出兵,大舉放船而下長途奔襲穿過山(南)西道,而突襲了位於襄陽的荊南節度使治所,而作為襄州第一鎮,樊城鎮的水陸兵馬,在匆忙迎戰之下,幾乎全軍覆滅。

然後各種殘兵敗將裹挾著百姓沖入襄州,留守軍將無法約束也來不及閉門,只能退往牙城據守數日後,在淪陷的妻子父老勸說下繳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