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微瀾

距離馮十三登岸不遠處,名為峰林貨棧的倉房邊上。

一群咬牙切齒的人,正在籍著夜色的掩護,作著最後的交割,大量的兵刃、箭矢和其他物資,被從河船上搬運下來,當然都被仔細的打磨掉原有的銘記。

領頭的,正是檀氏留在廣府的最後幾個男丁,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因為……易安候檀郎,不名譽的死在梅山行館,還在避難的天子面前出了如此的大醜,對於那些在場或者不在場的勛貴豪門來說,足以成為讓人津津樂道上很長一段時間的熱議話題和插曲。

但是對與易安侯身後的檀氏一族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了。因此墮落的家名和淪為笑柄的社會地位,身處上層社會的一切,驟然就轟塌下來。更別說他們所有的生計和日常,幾乎是依附在這個世爵之上的。

按照南朝的體制,國爵、世爵和士爵三大類;

自泰興改元景隆之後,為區分國朝與諸侯之制,定立虛封和實邑兩大爵級體制。

虛封就是朝廷日常給授之例,於九州內假地給封,然後比照食邑多寡,由朝廷財賦折給之,被稱為國爵,也就是通常封賞和追贈,宗室親貴勛臣顯要,沒有特殊情況,隔代就要減等的內爵體系,也是最常見的爵級。

實邑則一般只存在泰興年間到寶應年間的近百年間,陸續分藩出去的,為國屏藩的各姓海陸諸侯,及其繼續分封的家將部曲,宗族分家等初代外藩之屬,總體數量上,通常只減不增的,統稱世爵或者藩爵。

按照各自初代的爵位,自下而上稱之為大小守臣、代領、士藩、男藩,子藩,伯藩和公藩,而處於頂端的是,極少數得到國朝承認和追認的王姓,則有資格被稱為國宗、公室、王上和大王。

這些大小諸侯和藩主,通常以姓為國號或是藩名,因此衍生出了千奇百怪的名稱。

而士爵的誕生,則要晚的多,乃是在南朝定鼎之初,嘉佑大進軍失敗後的國朝危中機,為了褒獎那些出身寒庶微賤,而踴躍錢糧捐納助國的忠義之士,而特地頒給的榮譽稱號和頭銜,為了與傳統的諸侯和勛貴區分,特地設立的第三等爵級。

除了在禮儀和社交場合上,擁有一些諸如見官不拜,做聽議事之類的特權外,既沒有封邑,也沒有世祿,更不能世襲,不過也是那些新起的豪富之家,進入上層社會的必經之路。

諸如檀氏一族的祖上,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唐人,而是來自海西,靠近南天竺的大藩——注輦國,屬於已經衰微的王姓別裔。

當年注輦國內亂,十數家豪強酋長各據一方,而爭奪王京唐加吾,窮途末路的王族幾乎被屠戮殆盡,僅余作為旁支的檀氏先祖,攜國書重寶向宗主上國請援,願以國土戶口內附,只求保全身家,苟安一富家翁爾。

國朝得此良機,名正言順發兵的撥亂反正,花了十七年的功夫,將注輦國故地徹底並入版圖,成為西寧道的一部分。

檀氏先祖也以臣藩內附有功,賜國人姓檀氏,取故都唐加吾諧音之意,又婚姻貴戚,贈世爵為西寧九藩之一,子孫永享故土出產之利。

依靠這些由國朝代管下,遙領分藩的產出,檀氏先人很容易融入到廣府當地富貴優裕的體面生活中去。

他們就和那些樂不思蜀的土王藩邦後人一樣,來到廣府之後就徹底迷失在南海第一大都會的富庶繁華之中,自覺眼界大開,比起躲在窮鄉僻壤做個土藩王,舒坦自在多了,後代子孫也自然而然的,演變成標準的國人貴族……

只是這些藩屬後裔雖然在國朝大放異彩的有之,但是不思進取的則更多的多,因此像檀氏沿襲下來,諸多封賜也只剩下這個一個世爵了。

只是他在梅山行館做客的時候,不巧遇上了亂黨的圍攻,卻又痰迷了心竅,居然最後關頭與那些人,約為內應,企圖挾持主人出降,以換取保全己身,結果被守衛擊殺當場。

行館之中在場目擊的人中,亦是不乏豪富、顯赫之輩,他們可沒有立場和理由,替檀氏遮掩一二,反倒是到處大肆宣揚,來證明自己是如何臨機不亂,果敢勇決雲雲。

於是這位徹底臭了名聲的易安候,就算死了也不得安生,不但原本該承襲給子孫的世爵乘機被收回。

同時丟掉的還有宗藩院裏資深元老的位置,這是用了幾代人經營,多少年的才謀取鞏固下來的位置。

雖然宗藩院裏的親好元老,也不免有些兔死狐悲的,再加上檀氏多年積聚的打點,表示籍著這個機會給他出點氣,但是也就是這個程度了,再多露出把柄,把自己牽連進去就不值得了。

事實上,為了平息那些趁火打劫之輩,所發起的更進一步追究死去的易安候,勾結叛黨內幕的動議,就已經折騰掉檀氏一族,歷代以來的大部分積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