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順天逆民秦統一(第2/5頁)

有幸得到歷史法庭格外恩準的休假後,歷史偵探決定去作實地考察,再一次用腳去深入歷史現場,去復活歷史,去尋求秦始皇的歷史真相。

心中的火焰燃起來,2009年3月,歷史偵探查詢地圖,打點行裝,行進在山海之間的風塵路上。

歷史偵探到膠南,登瑯琊台,感受秦始皇樂而忘返的歡愉,確認方士徐福與所謂的坑儒事件並無牽連,心中一塊石頭落地。放心之余,追尋秦始皇巡遊的足跡,沿山東海岸北上,風雨中登成山頭,體驗當年旅行的艱辛,想見秦始皇祭祀日神的莊嚴。又西行去煙台,上芝罘島,這裏曾經是秦始皇祭祀陽主、刻石記功的聖地,如今歷經滄桑,天變地動,小島連通陸地,刻石已成紙上回憶。古今虛幻,往事如煙,最終去了蓬萊閣,因為海市蜃樓的幻影,八仙過海的傳說,這裏已成古往今來一大名勝地。

蓬萊閣(李開元 攝)

考察歸來,歷史偵探再次翻閱古典,研讀新出土的文獻,查詢古今中外的意見,在確信“坑儒”是編造的偽史之余,情不自禁感慨:秦始皇一生的事跡,我們實在是了解得太少,也欠缺了盡心盡力去了解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功過,特別是他的歷史形象,不僅是被曲解誤讀,更是被人為地醜化了。兩千年來,作為秦人的子孫,我們沒有尋實據理,公正客觀,努力地去認識一個真實的秦始皇,而是囿於黨派學派的成見,出於眼前利益的需要,編造出種種曲意阿世的詮釋,偏離歷史的真實越來越遠。如此的結果,上愧對列祖列宗,下愧對子孫後代,徒引海外識者的嘲笑而已。

感慨之余,歷史偵探痛定思痛,他深感秦始皇留下的歷史遺產,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當今的中國社會,有必要為秦始皇這樣一個偉大而復雜的歷史人物作正本清源的澄清,對他在歷史上的事跡,重新作細致的考察,對他在歷史上的功過,重新作公正的評價。作為華人的職業歷史偵探,他自感羞愧汗顏,覺得自己在這樁千年疑案中是有責任的,他考慮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從事這項艱難的工作。

3. 推倒重來的工作

有一句話說得好,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實卻只有一個。看法是對事實的解釋,是建築在事實基礎上的高層樓閣。在事實和看法之間,事實優先。一旦事實動搖,看法必將搖搖欲墜。歷史偵探以為,唯一的事實,是歷史認識的基礎;多樣的看法,只是對唯一事實的不同解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有遵從事實的共同理性,正確的邏輯關系是人類的共同意識的話,最接近事實的解釋是可以逐步接近的,不同的看法是可以趨於一致的。

基於這種認識,歷史偵探將千百年來關於秦始皇的各種不同看法作了清理,他注意到這些不同的看法,大都基於相同的史實。提出這些看法的評論家們,並沒有致力於尋找和發現新的史實,也缺少對史實的認真清理,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史實,著力於在解釋上花樣翻新,甚至是強詞奪理。這種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造成議論紛紛而無新意,史實依舊了無進展的現狀。

基於這樣的認識,歷史偵探感到在重新認識秦始皇的問題上,需要推倒重來。他所說的“推倒”,講的是首先要將史書解構成史料——具體而言,就是分析《史記》和其他文獻中有關秦始皇的篇章,將可信度較高的史料、可信度較低的歷史故事和不可信的添加偽造區分開來。他所說的“重來”,分為史實的重建和史論的重建兩個階段。史實的重建,講的是從傳世文獻中篩選出可信的新史料以後,再從出土資料中尋找可信可用的相關史料補充進去,洗牌組合,重新構築有關秦始皇的史實。史論的重建,講的是在一部新的秦始皇紀事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評價,聯通古今,揚棄取舍。

這項工作,宛若在一座曾經改建過的老建築的舊址上復原一座更老的建築,這座更老的建築,是改建前的原始建築。為了復原,首先要細致地拆卸老建築,將可用的原始建材挑選出來繼續使用,在補充了新建材、重建了原始建築以後,還要作最後的裝修和裝飾。毫無疑問,這項重建的工作,不但工序繁多,而且工作量龐大。曾經自以為對這項工作有了一定貢獻,也有意接受這項工作的歷史偵探自我衡量了一下,結果是倒抽了一口涼氣。他終於明白,他從前所從事的工作,不過是拆卸舊建築和尋找新建材,他所完成的拆卸,僅僅是舊建築的前堂,他所收集的新建材,也還遠遠不夠用。

自我衡量到這裏,心裏有些涼颼颼的歷史偵探感到,在這個時候,要勉為其難地來對秦始皇的一生作重新評價,無異於在舊建築只拆了一半的時候來作裝修,結果怕是會落到商業宣傳的浮飾中去。歷史偵探有自己的職業道德,他尊重業界的職業規範,對自己的偵探事務所有嚴格的要求,看重創新和信用。他希望自己的偵探事務所能夠成為一個有品牌的專業特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