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馬遷誤信的故事(第2/11頁)

在時間中過去了的往事,曾經真實發生過,這是歷史學的第一世界,或者叫作第一歷史。以我們所追查過的疑案內容而言,兩千多年以前,在關中華北地區,有呂不韋、子異、趙姬、嬴政、華陽太後、昌平君、茅焦等一些人,他們曾經交往相處,相愛相恨,有過種種活動。這些在時間中過去了的往事,已經消失;這些曾經活著的人們,已經死去,都不可能再次出現了,後人也是不可能再親眼看到了。

不過,有關這個第一歷史的一些信息,卻通過口述傳承、文字記錄和遺物留存的形式保留下來了。這些東西,我們叫作史料。能夠反映往事的史料,我們叫作歷史學的第二世界,或者叫作第二歷史。也以本書的內容而言,呂不韋和華陽太後、子異和趙姬——也就是後來的莊襄王和帝太後、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他們的墳墓都還在,我們可以去憑吊,可以去勘察,甚至可以去發掘。有關他們當時情況的一些文字材料,我們近來也發現了不少,比如出土的秦代竹簡,我們可以去閱讀整理,可以去研究解釋,甚至可以去觸摸感受。這些都是最可靠的史料。

根據史料所編撰的歷史著作,是歷史學中的第三世界,或者叫作第三歷史。《史記》,就是這樣一本屬於第三世界的歷史著作;司馬遷,就是一位屬於第三世界的歷史學家。《史記》是一部通史,從傳說時代的遠古一直寫到司馬遷所生活的西漢武帝時代。對於司馬遷來說,他出生以前的所有歷史,都是他沒有親歷過的,他只能根據流傳下來的史料來做編撰。即使是司馬遷所生活的西漢武帝時代的歷史,因為個人的經歷視野有限,絕大部分仍然只能依據史料來編撰。所以我們說,《史記》不是史料,而是根據史料編撰的歷史著作。如果無分析無批判地將《史記》作為史料來看的話,就是還沒有入歷史學之門的門外漢了。

有了以上的三個世界,或者說三個歷史以後,歷史學的基礎就算是奠定了。

進而,如果有人讀了《史記》,根據《史記》的敘述寫了一本歷史書,比如書名為《史記的人物和故事》,這本書就是歷史學基礎世界之外的延伸,屬於N類的第四世界了。也就是說,根據已有的歷史著作再做編撰所寫成的歷史書,屬於歷史學的第四世界,也就是第四歷史了。如果有人再根據這本書編成一部歷史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就屬於第五世界,成了第五歷史了。同樣的延伸,還可以不斷地繼續下去,這就是我所說的“3+N的歷史世界”。

“3+N的歷史世界”發展到這裏,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們常常提到的歷史真相和真實的歷史,實際上指的是第一歷史。隨著歷史世界由1到N的步步延伸,我們與歷史真相的距離越來越遠;第二世界的史料距離歷史真相最近,到了史書的第三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距離,一旦進入N的世界,距離逐漸變遠,變形隨之加大,信用度也不斷地降低。

與此相反相成,隨著歷史世界由1到N的步步延伸,衍生出來的歷史故事,編導出來的歷史影視劇,則可能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趣,被更多的人喜聞樂見,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

3. 獻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歷史學是3+N的多重世界的模式劃定以後,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可以用來衡量歷史真假和價值的尺度。下面,我們不妨將這個尺度放到我們的書中來,看看司馬遷是根據什麽樣的史料,又是如何來編撰《史記》的不同篇章的。也許,有了這個尺度的幫助,我們可能會發現《史記》的不同篇章中為什麽會出現相互矛盾的記敘,進而找出制造冤假錯案的真正犯人來。

司馬遷編撰《史記·秦始皇本紀》,主要根據秦國的史書。其中主要是秦國政府正式的歷史記錄,叫作《秦紀》,是相當可靠的史料。司馬遷還使用了有關秦國國君的一些類似家譜族譜的記載,這些材料多有紀年,比較實在,也是相對可靠的史料。與此同時,司馬遷在戰國以來流傳的歷史故事當中選用了一些材料補充進去,使《史記·秦始皇本紀》更為生動豐滿。

司馬遷編撰《史記·呂不韋列傳》,主要是依據戰國以來流傳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的基本形式,可以從諸子百家中的故事,也可以從《戰國策》《國語》《戰國縱橫家書》等書的內容上看出個大概。這一類材料是戰國遊士們講的故事,雖然生動有趣,卻因為添油加醋,比附誇張,作為史料來說信用度較低。這一類材料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因為沒有紀年,常常張冠李戴,將這個時代這個人的事情,套在那個時代那個人身上,不時鬧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話出來。所以說,從史料的來源上看,相對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來說,《史記·呂不韋列傳》的信用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