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弟為什麽叛變投敵?(第4/9頁)

嬴政幸福的少年時代,是以父親莊襄王在世為前提的。莊襄王在位只有三年,公元前247年,莊襄王去世,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做了秦王。秦國的政局,由此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嬴政也結束了他幸福的少年時代,進入了風雲不定、暗流湧動的幼王時代。在諸位太後的庇護下,他與弟弟成蟜之間的暗鬥和明爭,也一步一步趨於明顯和激烈。

5. 嬴政委政於誰?

嬴政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三歲,尚未成年,不能親政,只能委政於太後和大臣,從十三歲到二十二歲,整整十年。那麽,在這十年之間,被委以大政,真正掌管秦國政權的是誰呢?

歷代學者認為,嬴政年幼期間,被委政的太後是母親帝太後,被委政的大臣是相國呂不韋,他們二人是這十年間真正掌管秦國政權的主要人物。然而,這個說法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是一個必須予以澄清的歷史錯誤。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這種見解,忽視了兩個重大歷史事實。第一:嬴政即位之時,太後一共有三位,除了嬴政的生母帝太後趙姬之外,還有兩位太後,一位是嬴政的養祖母華陽太後,另一位是嬴政的親祖母夏太後。

三位太後,不管是從名分輩分來看,還是從根基權勢來看,華陽太後都有絕對的優勢,是第一位的。華陽太後之後是夏太後,最後才是帝太後。這個順序,我們不僅有文獻的依據,也得到了新近出土的秦漢法律的支持。根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秦漢時代,對於男子死後的繼承者權益的順序有明確的規定:第一位是兒子,第二位是父母,第三位是妻子,第四位是女兒。依據這種原則,子異死後,第一位的繼承者是兒子嬴政,第二位是兩位在世的母親,也就是華陽太後和夏太後,第三位才是子異的妻子帝太後。

所以,嬴政年幼,委政於太後,應當是委政於三位太後,三位太後當中,真正主事的人,是華陽太後。華陽太後是嬴政的祖父孝文王的正妻,是嬴政的父親子異名分上的母親,她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在她周圍有一大批親族親信,比如在收養子異為養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華陽大姐和弟弟陽泉君等人,這個時候都聚集在華陽太後身邊。多年以來,以華陽太後為首的親族親信,形成了一個控制秦國政權的楚系外戚集團,勢力強大,如日中天。可以肯定地說,在嬴政親政前的十年間,真正掌管著秦國政權的人,是以華陽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第一個重大歷史事實。

第二個重大歷史事實是:嬴政即位之初的大臣,除了相國呂不韋外,秦昭王以來的一大批老臣都健在,比如將軍蒙驁、王龁等人,他們一直受到尊寵重用,統領軍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呂不韋共同執掌國政的,還有兩位非常重要的大臣,一位是昌平君,一位是昌文君。他們都是活躍在秦國政壇的楚國公子,同屬以華陽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

所以說,嬴政年幼,委政於大臣,決非僅僅指呂不韋一人,而是指秦昭王以來的一批老臣,其中,在政權中樞主持國政的主要有三位: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三人當中,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華陽太後的親屬親信,至於呂不韋,他是促成華陽太後收養子異的牽線人,得到華陽太後和子異雙方的信任,一半可算是華陽太後的人。莊襄王子異過世以後,他繼續得到華陽太後的信任,也得到帝太後的信任,得以繼續執掌國政。

6. 夏太後之死引起的震動

由此可見,嬴政十三歲即位的時候,成蟜只有十歲,他們之間的關系,完全受三位太後之間關系的左右。史書中有關成蟜的記載非常之少,只有兩件事情,一件是前面我們已經講到的叛秦降趙,還有一件是出使韓國。

根據《戰國策·秦策》《新序·善謀》《史記·春申君列傳》等文獻的記載,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韓國,不費一兵一卒,使秦國得到韓國獻出的“百裏之地”。這件事情作為戰國故事流傳下來,僅僅在外國使者與秦王的談話中偶然提到,對於事情的詳細,沒有作具體的交代,難免又成為一樁歷史之謎。

我在整理這件事情的時候,注意到一個年齡問題。這件事情發生在秦王政五年,當時,嬴政十八歲,還沒有親政,成蟜呢,最多只有十五歲(本書人物的年齡,一律按照古代成例用虛歲),年紀輕輕的他,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取得韓國的大片土地,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歷史上很多不可思議的紀事,往往有隱秘的背景。對於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順著成蟜—韓夫人—夏太後—韓系外戚的脈絡,我們可以作一種合理的推測。年輕的王子成蟜,無功無爵祿,母親韓夫人憂心,祖母夏太後也覺得不妥。根據秦國的法律,身為王子的成蟜如果沒有功勞,是不能得到爵位官職的。成蟜出頭發達的事情,不僅牽動著母親韓夫人的心,也成了祖母夏太後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