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弟為什麽叛變投敵?(第3/9頁)

子異是秦昭王五十年初回到秦國的,我們推算他回到鹹陽的當年娶妻,第二年生下成蟜,成蟜大概比嬴政小三歲左右,是子異的次子,嬴政的異母弟。韓夫人是夏姬從自己的娘家選定的兒媳,她生下的成蟜,自然得到夏姬的喜愛和關照。

如此一來,內以夏姬、韓夫人和成蟜為中心,外以韓國為支援,在秦國的王室裏面,自然形成一種新的韓系外戚政治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趙姬和嬴政不能從趙國歸來,成蟜就將取代嬴政成為子異的第一繼承人,韓夫人就將取代趙姬成為第一夫人,秦國的政局將會變動,秦始皇的一生,將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

4. 三種外戚勢力的博弈

幸運的是,趙姬和嬴政劫後余生。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死去,祖父安國君即位,是為孝文王,父親子異正式做了王太子。以新王即位為契機,敵對的秦趙關系和解,作為表示和解的行動,趙國將趙姬和嬴政送回秦國。這個時候,距離子異逃出邯鄲整整六年,嬴政已經九歲,而成蟜呢,大概是六歲。

孝文王即位時已經五十多歲,身體衰弱,正式即位三天就死去,子異即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即位以後,養母華陽夫人被尊為華陽太後,生母夏姬被尊為夏太後,兩宮太後的局面正式形成。在鹹陽的秦國宮廷中,以莊襄王嬴異為中心,以兩位太後為雙翼,形成一種微妙的政治關系網。為了明了起見,我將這種關系網列表如下:

首先看這張表上的華陽太後與夏太後,我用並立來概括她們之間的關系。我所說的並立關系,是有分有合即有合作也有對抗的關系。

華陽太後是子異的養母,政治上的母親,她出身於楚國,是勢力強大的楚系外戚勢力的中心人物。夏太後是子異的生母,出身於韓國,是韓系外戚勢力的中心人物。

兩位太後,在支持莊襄王子異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對待趙姬和韓夫人的態度上,兩位太後就有所不同了。華陽太後通過呂不韋的溝通,接受了身在邯鄲的子異和他的家庭,趙姬的正夫人地位,嬴政的嫡長子地位,都是她認可的,她自然對趙姬和嬴政有親近感。夏太後就不同了,她與呂不韋、趙姬本來沒有什麽關系,嬴政也是九歲以後才回到鹹陽來的,關系相對疏遠。另一方面,韓夫人是她選定的兒媳,與她關系親密,成蟜從小就在她的身邊,更得她的喜愛和呵護,自然也是人之常情。

對於趙姬、嬴政與韓夫人、成蟜,我用對立來概括他們之間的關系。趙姬出身於趙國的豪門,與她有關的人物多是趙國人,比如她後來的面首兼權臣嫪毐,或者是從趙國來到秦國的人,比如呂不韋,她自己和嬴政也是由趙國送回到秦國來的,所以,以趙姬為中心的政治勢力,與趙國關系密切,不妨稱為趙系外戚勢力。趙系外戚勢力發達以前,趙姬依附於華陽夫人,受到楚系外戚的庇護。

另一方面,韓夫人出身於韓國的王族,是夏太後的親屬,她與趙姬分屬於不同的外戚勢力。子異娶韓夫人,是在從邯鄲回到鹹陽以後,當時,趙姬和嬴政生死不明,新婚的韓夫人有夏姬的支持,當然是可能取代正夫人趙姬的第一人選。成蟜出生以後,立成蟜為繼承人取代生死不明的嬴政,在秦國政權和王室內部,想來曾經成為現實的議題。從這種歷史背景上看,韓夫人與趙姬,始終是對立的後宮;至於成蟜,從他的出生開始,就是嬴政的潛在政敵。

毫無疑問,以韓夫人取代趙姬,以成蟜取代嬴政,符合夏姬和韓系外戚的利益,卻不符合以華陽夫人為中心的楚系外戚的利益。趙姬和嬴政,雖然不是楚系的血親,卻是楚系認可的養親,楚系必須堅決地支持他們,防止夏姬和韓系的勢力過度擴張。想來,正是在以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外戚的堅決支持之下,加之呂不韋的協助,子異才能抗拒生母夏姬和韓系外戚的壓力,堅持等待趙姬和嬴政六年之久。六年之間,種種復雜的關系和暗地裏的激烈爭鬥,詳情雖然不得而知,但大體上還是可以聯想得到的。

子異即位以後,趙姬被立為王後,嬴政被立為王太子,在莊襄王居中的平衡之下,諸種名分確定,老臣們受到尊重,親族們受到厚遇,百姓也得到恩惠,政情安定。兩位太後在上,也一時相安無事。依照秦國王室的慣例,王後一般不參與政治。在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之下,王後趙姬與側室韓夫人,大體上風平浪靜;嬴政與成蟜,在子異的愛護下,長兄幼弟一同成長。可以說,回到鹹陽的嬴政,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少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