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命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大都知道這麽兩句話,即便是在滿清奴役的“盛世”之下那些食不果腹,“吃糠喝稀”的百姓,也曾把命運的改變寄托於讀書。

讀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即便是有著“窮文富武”的說法,可是一般尋常人家卻是讀不起書。對於絕大多數百姓來說,讀書從來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送我去熟堂裏吧!”

從小到大阿越就對父親提出過那麽一次。而他的父親看了他一眼,然後只是輕聲的回答道:

“家……家裏沒錢啊!”

是的,家裏沒錢,不僅沒錢買紙筆,更沒有錢送到熟堂裏當“束脩”。

“等將來家裏日子好了,再讀書吧……”

對於家裏只有幾為薄田的他們家來說,讀書,根本就是一個遙遙無期的夢。

不讀書,並不意味著會放棄對讀書的向往,雖說家裏窮,可因為靠近鎮子的關系,所以年少的阿越總會擠進書攤上聽人說書,也記住了一些比較有名的話“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還有“你道窮民到老是窮民,卻不道將相出寒門。”

窮則通,通則變。盡管家貧,但是阿越越總會在心底暗自勸說自己。

“阿越啊!既然你想出人頭地,將來可以去讀書來改變啊……”

這句話,他從七歲說到了十四歲,整整說了七年,但是家裏依然窮的揭不開鍋,父親依然掏不出“束脩”,而他自己也為貼補家用,到了客棧裏當夥計,一個月掙上幾吊錢——這是因為他家裏同宗,看他聰明給他找的活,之所以看他聰明,是因為在莊裏同齡的少年中,就他自己識字,雖然只識三四百個字,且大都是能認不能寫。

可即便如此,在鋪子裏,他慢慢的根著掌櫃的認了一些字,到他十二歲的時候。

這天下大變,天下已被中華朝所取,然而中華朝定都南京之後,其立即表示“取舍文明各國之規則,漸次振興全國之學校,實乃當今政府一大急務。”更宣布要在十年內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而與此同時,過去的士子所學卻在一夜之間落伍了,而今後的修身立業則要用西洋知識。

這一切一開的時候,對於阿越似乎沒有影響,他在客棧裏當著夥計的時候,燒水、喂馬之余,也能看到一些外地人看著的報紙,也能看到報紙上提到的學堂,看到那不要錢的學堂。

“要是有一天,這裏也有不要錢的學堂就好了……”

阿越一直這樣期盼著,他期待著不要錢的學堂能夠開到鎮子上,然後他就能夠進入學堂之中,然後在學堂裏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他並沒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這裏,他一直在存著錢,用了幾年的時間,已經存下了三四塊大洋了,可距離讀書仍然很遙遠。

也就是在希望眼看著快要破滅的時候,阿越聽到了些傳聞——鎮上也要建不收學費的學校了。

開宏元年,帝國新政府開展的一系列工作當中,教育被放在了首位。開宏元年三月,與其它地方一樣穎州府首先設立了府立初等小學校,這是義務教育的示範學校。

“府內子弟不限士農工商,皆可入學”,非但免除了學費,甚至就連書籍和筆墨紙硯也由公家支出。四個月後,又開了一所,九月又新開設了一校。地點設在了城內以及城外,這樣穎州府一共有了三所小學校。

然而府內人口數百萬,適齡兒童有將數十萬人,光靠著幾所學校是遠遠不夠的。當時任知府是武昌新官,剛一上任,他就推出了新建二百六十五所學校的龐大計劃,在將先前的三所學校的基礎上次年開設了三十七所學校。

然而,教師人數不夠。

教師人數不夠,那就招聘,就培訓!或許穎州府內數百年間,文教不盛,幾百年間沒出過幾個舉人,秀才亦不多,可總歸還是有那麽一些讀書人,於是便把他們中的年輕人拉到師範進行培訓,一如其它地區一般,而相比於其它省份,南直隸自然擁有相對充足的教育經費——畢竟南直隸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專款,畢竟南直隸是天子腳下之地。

也就是在開宏二年九月,在那位知府大人調任之前,他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在的穎州府設立了二百六十五所學校,而阿越所處的胡集也順理成章的建起了一所小學堂。

學堂不需要交納學費,甚至就連書籍和筆墨紙硯也都像報紙上說的那樣由公家,也就是官府支出,這可是千百來的未有的事情,可即便是如此,人們仍然是觀望著,就在人們觀望著的時候,已經十四歲的阿越選擇了報名,他恰好卡在義務教育年齡限制的邊界——14歲,按照教育令7至14歲的少年必須接受教育,而他的年齡恰好符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