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潰敗

騎兵!

什麽是近代騎兵?

很多人往往一提到騎兵,要麽是想到了以蒙古弓騎兵為代表的古代騎兵,要麽是想到了歐洲的那種能在嚴明紀律的約束下整齊劃一的行動,集體沖鋒時時刻保持馬挨著馬,肩並著肩,就像一堵快速移動的“鐵墻”的近代騎兵。

似乎這種“鐵墻”是不可以摧毀的,是可以摧毀的一切的,更加密集整齊的騎兵隊列必然會打敗相對松散的騎兵隊列。

這似乎已經成為了真理。

但這真的是真理嗎?

當然不是!

至少對於漢軍來說,盡管其自建軍後就一意效仿西洋,引進了西洋的武器、戰術,但是在騎兵的建設上,卻沒有盲目的效仿西洋。之所以沒有效仿西洋,原因非常簡單——沒有素質足夠優良的軍馬,歐洲近代騎兵的基礎,不是的嚴明紀律約束下的人,而是歐洲幾百年育馬技術培育下,培育的那些可以為騎兵靈敏控制的軍馬。

而這恰恰是中國所不能提供的,在中國非但沒有那種可以為馬刺靈敏控制的軍馬,甚至都沒有素質良好的軍馬。蒙古馬或許有著耐力好、耐粗飼等優點,但僅憑其體形小這一點,就使得其不適合充當軍馬。

盡管從幾年前引進阿拉伯馬之後,就於蝦夷建立了育馬場,以阿拉伯公馬為主改良蒙古馬,繁育新型騎兵用馬。但是因為時間短,至今不過只育成了一代馬。

在沒有合格的軍馬的情況下,如何建設騎兵?

這是擺在漢軍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

最終,大洋對岸的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戰爭,給予了漢軍以回答——建立槍騎兵,當然這個槍騎兵並不是拿著長矛的部隊,而是那些拿著轉輪手槍的紅脖子擊敗了墨西哥那些接受法國人調教多年的歐式騎兵。且當初義軍騎兵初建時騎著低劣的駑馬,用轉輪槍奪取武昌的輝煌,使得義軍騎兵走向了另一個“邪門歪道”——槍騎兵,甚至大有一去不返之勢。

村落附近的樹林間,率領著騎兵團的鄧明紹又一次檢查的他的轉輪手槍,漢軍的騎兵皆是人手三槍一刀,兩支轉輪手槍和一條騎槍,再加上一柄騎兵刀,這是漢軍騎兵的標準配置,當然有時候還會根據任務的需要,配備手榴彈。

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兩支轉輪手槍和一條騎槍,就足以滿足需要。甚至在很多時候騎兵刀反而成了配角。

與其它國家的騎兵不同,漢軍的騎兵更注重射擊訓練,合格的騎兵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騎在馬上手槍30公尺槍槍中靶,騎槍百米半數上靶。

這個要求看似不高,可實際上想要達標卻不那麽容易,不過勤能補拙,在大量的實彈訓練下,現騎兵都能達成這一標準。

什麽時候才會用馬刀?

只有在沖鋒的最後時刻才會用馬刀!

盡管漢軍主張用槍作戰,但是在即將投入戰場的時候,鄧明邵仍然忍不住握了下馬刀的銅質鷹嘴刀柄,實際上馬刀的使用一直都極為廣泛,並未受制於沖鋒。

相比於歐洲盛行的直劍馬刀,無論是受傳統影響也好,亦或是受其它騎兵思想的影響也罷,漢軍參謀部更傾向於傳統的馬刀,騎兵在飛奔的馬背上使刀進行劈、砍、斬等戰術對步兵的殺傷無疑更大。

正因如此,在騎兵刀的選擇上,可謂是頗費了一番周折。最終,漢軍選擇了繳獲自己俄國的恰西克馬刀,通過不斷的對比試驗證明,相比於法德兩國的直劍騎刀,俄國的恰西克馬刀的性能更為優良,而且更適應國人的作戰習慣,不過漢軍的馬刀並不是恰西克馬刀的簡單仿制品,而是其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在長度有所加長,但重量卻又基本於原刀保持一致,相比之下漢式馬刀比恰西克馬刀的更具威力,侵透力和斬切面更強。

手握著馬刀的刀柄,鄧明紹朝著遠處看去,耳邊的炮聲提醒著他,提醒著那片戰場,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激戰,在隆隆的炮聲中,數以萬計的敵人,正在硝煙和碎片中掙紮著。

而作為騎兵,他們正在等待著最後一刻。

不得用騎兵沖擊準備良好的步兵方陣!

這是騎兵交戰的第一規則,之所以不能夠沖擊方陣是因為在線膛槍時代,步兵可以在相隔數百米用槍林彈雨阻擋騎兵,如果其形成方陣的話,對於騎兵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也正因如此,漢軍的騎兵團還有自己的炮兵——盡管只有迫擊炮,但是十數門迫擊炮,仍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摧毀敵人方陣,在其陣形陷入混亂的時候,再以騎兵對其發起沖擊。

而現在,這無疑只是這一戰術的大規模運用——除了第一騎兵團之外,同時投入作戰的還有多達的三個騎兵營、八個騎兵連,這是第一軍團的全部騎兵,在炮兵徹底摧清軍的陣營之後,數千騎兵就會隨著一聲令下朝著清軍殘兵發起最後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