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戶部學堂(第2/3頁)

漢督的言語讓趙臨川有些疑惑,“不局限眼前”、“更長遠一些”?這是什麽意思?他又朝固執己見的席南林看去,正是席南林的一番話讓所有的一切都走了味。

“現在農村最大的問題是什麽?不是土地集中,而是土地不足,是人多地少,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幾千年來,王朝的更叠往往都是因為這一原因,問題不在於土地的兼並導致農民起義,持續戰亂,而是因為人多地少之下,百姓生計難以為計引起了社會動蕩,就像現在農村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盯著台下的那些學生,朱宜鋒道出了自己最擔心的地方!

“光棍!”

這兩個字傳入趙臨川的耳中時,只讓他整個人頓時一愣,立即想到那些於村間地頭處閑逛耍橫的光棍漢,幾乎每個村子裏都有少則十幾個、多則數十個那樣的人。

“為什麽會有光棍?是因為人多地少,土地產出有限,百姓為養活家人,往往會溺殺女嬰,因為男孩可以傳宗接待,養育女兒是賠本的事情,以至於鄉間的男人越來越多,很多青壯男子根本找不到媳婦,以至於混為光棍,到處遊蕩,他們才是農村最大的問題,於三省這樣的光棍多達兩百余萬,在全國,青壯光棍不下千萬人,這些人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安置,那麽為居心叵測煽動,其必將為動亂之源,所以,這才是農村最緊迫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將煙蒂按滅於煙灰缸中,朱宜鋒的聲音顯得極為凝重。

“很多人讀史書只看到了土地的兼並,卻沒有看到動亂的根源是什麽,問題的根本是人多地少,人多地少,生計難以維持,所以才出現流民,溺殺女嬰導致流民中青壯頗多,這些好兇鬥狠的遊民自然也就成了動亂之源,所以,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

轉移剩余勞動力,這是避免戰亂的唯一選擇,也是破解所謂的“三百年循環”的唯一選擇。

“轉移勞動力?”

趙臨川連忙豎耳頃聽著,而他身邊的李培根也是一副極為認真的模樣,準確的來說,所有人都在認真聽著漢督指出的解決之道。

“大家肯定好奇怎麽轉移,其實,現在督府一直在這麽做,之所以鼓勵民間辦廠,就是為了通過工業去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像現在修建鐵路,於三省一共雇傭了超過15萬工夫,這些工夫每個月的工錢是三元,而一畝地一年所產值銀不過五元上下,一名工夫一年所得相當於種7畝地,鐵路工地包吃包住,工錢自然相對較低,但是習慣務工高收入的他們,又豈會再願意種田?以武昌的紗廠為例,工錢皆在四元左右,一人務工,可供全家維持生計,若是三省有百萬工人,那麽就等於從鄉間吸納百萬生計難以維持的剩余勞動力,這些人進廠務工後,需要有人賣菜、賣布,所有生計均仰賴商業,酒館、商鋪亦需要雇傭勞力以滿足服務,這些服務行業亦可吸納數十萬以至上百萬勞力,再考慮隨其進城的家人,等於從農村吸納五百萬人口,而五百萬剩余人口進城後,農村閑置多少土地?”

反問之時朱宜鋒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

“如果工廠可以提供兩百萬,甚至三百萬、五百萬勞動崗位呢?會有多少人進城?會有上千萬人,甚至數千萬人進城!”

對此,作為穿越者的朱宜鋒自然不會懷疑,事實上根據後世的經驗來看,工業化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唯一途徑,同樣也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在未來的差不多一個半世紀裏,農民從未曾依靠土地富裕起來,最終他們是通過進城務工變得富裕起來,而在這個沒有化肥、良種的時代,依靠那麽幾畝產出極低的土地,他們甚至還最起碼的溫飽都沒有辦法解決。

而更為重要的是,就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來說,將來不僅不應該抑制土地兼並,甚至需要鼓勵兼並——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迫使國人走出鄉村,放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往城市裏務工。畢竟千百年來中國都有著“不遠遊”的傳統。

“那敢問漢督又豈是所有人都願意離鄉進入工廠?天下百姓若非迫不得已又豈有願離鄉者?”

恰在這時有一個學生發出了他的疑問。

“沒錯!”

面對這個問題,朱宜鋒差點出言稱贊了,這個問題提的正是時候。

“確實如此,民間不是有諺語嘛,‘病死不離家,老死不離鄉’、‘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百姓不願意出去,怎麽辦?但凡有一線希望,就沒有人願意出去,只要那一畝三分地,能勉強維持家裏人不至於餓死,他就願意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哪怕一天只吃一頓飯,哪怕一年到頭兒吃不了一次飽飯。這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