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改變(第2/2頁)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而這也正是朱宜鋒所要致力解決的。但是如何解決這一切呢?

“教育!教育才是解決一切的問題的根本!”

只有教育!

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夠解決這一切,否則即便是給所有人一套《十萬個為什麽》,他們恐怕也看不懂,更不可能引起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但是普及教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須要解決的是師資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教育就是容談。

按後世的統計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一共錄了26849人,平均每年約97人。又有多少舉人呢?十萬余人,平均每年也就四五百人。現在全國的進士、舉人有多少?

尚不足萬人!

那就有多少秀才呢?

“……年歲各異,下至十幾歲長至七十余歲高齡的秀才大應不下數十萬人,以湖南為例,湖南貢院有考棚8500間,每次鄉試時,實際參加考試的考生為8000人……”

在回答漢督的這個問題時,身為禮部主事的林治平特意瞅了一眼漢督,難不成漢督準備重開科舉?

不過現在想要重開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至少現在於武昌沒有合適的地方考試,武昌貢院與武昌城一樣皆毀於發賊之手,重建時漢督於700畝武昌貢院舊址上建的是文山義熟。

這事兒不好辦啊?

“也就是說各省差不多有1萬秀才,平均五十個童生裏取一個秀才,全國差不多有20萬秀才,全國有童生千萬……”

若當真如此的話,那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可真不少,千人童生……確實不少了。

“主公,其實並沒有那麽多,湖北、湖南皆是文風興盛之地,而北方諸省則是文明不盛,其讀書人自然相對較小,以臣看來,全國秀才應不超過十萬,童生不超過六百萬!”

600萬也不少啊!

從煙盒中取出一根香煙,點燃香煙,朱宜鋒默默的尋思著,若是全國有600萬童生的話,那麽確實有推行義務教育的可能——600萬童生接受的或許是傳統的儒學教育,但是他們無一例外的都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為聰明的人才。

這一點是工部學堂、禮部學堂武昌專門學堂中接受西式教育的少年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證,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學會英語,學會數學以及其它現代知識,現在府中的許多官員,雖說也是童生出身,但是在最長一年的培訓中,他們同樣能夠學會許多現代知識。

毫無疑問這些人大都是智力極為出眾的人,否則他們的家人也不會送去讀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得起書,但凡寒窗苦讀者有幾個蠢人?憑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必定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數學、地理、基礎物理等科目,從而也就有了可以教授他人的學識。

進而通過他們去培養一代新學生,從而為將來的變革打下堅實的基礎,改革的基礎在於教育,沒有教育上的全面改革,談何變革?

“若是把這600萬童生變成600萬教師的話……”

那麽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於中國推行全面的義務教育。當然,於現在的中國推行教育並不需要600萬教師,只需要其中的兩百萬人,就足夠於建立普及到全中國每一個人的義務教育體系,令每一個適齡兒童可以接受教育。

而更為重要的是,這200萬人將是新政府的擁護者,利益決定了他們會成為新政府的擁護者,因為他們領取著新政府發放的俸祿。

不僅如此,他們以及他們的學生們都會成為未來新政的擁護者,從而減輕將來變革所面對的壓力。教育可以改變一切,教育不僅僅可以提高國民素質。而且可以培養出一大批新政的擁護者,從而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

“裕達,我有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