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科學

“求知識於世界!”

於文山義熟的院墻上,書寫著這樣的一句話,盡管“文山”出自文天祥的字,但在這裏,所學習的絕不是之乎折也,盡管在義熟之中有從安徽、江蘇等地逃來的儒學宗師,但教授少年國學的同時,他們更多的是學習西方現代科學文明,國學在這裏更多的是只是一種傳承。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山義熟既是中國第一所大學,同樣也是一所專門學校,在過去的兩年之中,這裏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學生,這些學生現在於兵工廠、化工廠、鐵廠、絲廠等諸多工廠之中,或是充當基層技術員,或是出任基層管理人員。相比於其它任何一所學校這裏更注重實用,而且隨著督府的需求,總是會不斷的增開新的科系,比如去年開設的電報專業,即培訓電報員、同樣也培養電報設備技術人員。

作為電報局技術主管的安東尼奧·梅烏奇從電報專業成立後,便一直在這裏培訓電報設備的技術人員,在他的指導下,早在去年兵工廠就制造出了第一套電報機,從而取代了電報機的進口。在過去的半年間,之所以,電報能夠從最初的僅連接廣州至武昌的沿線市鎮到連接三省各府,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設備的國產化,還有就是培訓了包括電報員在內的數百名技術人員。

不過對於安東尼奧·梅烏奇而言,他一直專注於“可談話電報機”的研究上,甚至他還通過自己研究的原型——由於妻子癱瘓在床,早在美國的時候梅烏奇就裝配了一個通話系統把妻子的臥室和他的工作室連起來,以方便聯系。也就是那個簡陋原形“電話”獲得了漢督的投資,以及漢督的命名——“電話”。

在過去的半年間,在文山義熟中的他一直同自己的學生們一起研究著“電報”,努力將其實用話,經過不斷努力,梅烏奇取得了很大突破,新模型也越來越精巧,通話越來越清晰。盡管梅烏奇感覺現在“電話”的使用性能越來越好,但是對於習慣了後世的手機的朱宜鋒來說,眼前的這部電話並不能引起他的驚訝,今晚如此,他仍然看到了電話對未來的重要性。

“現在這個電話機只能在固定兩點使用,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研究一種交換設備。”

於試驗室中放下手中的電話,朱宜鋒適當的提醒道。

對於電話,他無疑是個外行,過去最多也就只知道電話是貝爾發明的,從不曾知道安東尼奧·梅烏奇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經發明了電話的原形機,甚至還投入了實用。如果不是因為安東尼奧·梅烏奇主動向他展示原型電話機,恐怕他也會錯過這個發明。

不過在得知安東尼奧·梅烏奇發明了電話之後,朱宜鋒仍然給予了一些指導,比如說在碳晶送話器上的提示——碳晶顆粒之間是有空隙的,空隙就是空氣,是不導電的。外面的聲波壓強增大後,引起碳晶顆粒密度增大,也就是碳晶間的空隙減少了,電阻就減小了,聲波信號電流就增加了。

實際上電話之所以得到普遍的應用,正得益於愛迪生發明了碳晶送話器。過去朱宜峰只是知道其原理——還是得益於小時候所讀過的80版的十萬個為什麽,那些在幾十年後是已經變得冷門,甚至已經被淘汰的知識,在這個時代卻是領先於時代的。

雖然那些記憶中的“為什麽”只是皮毛,但是對於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那些“皮毛”卻不亞於上帝的靈光一閃,有時候人們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所依賴的正是那1%的靈感。而記憶深處的“十萬個為什麽”,於這個時代的技術人員來說就是超越時代的“靈感”。正像現在朱宜鋒正在做的事情。

“交換設備?”

無論是安東尼奧·梅烏奇亦或是周圍的學生們,無不是詫異的看著漢督。他們顯然不知道交換設備是什麽,真是他們的觀念還停留在電報裏。

“我的想法都這樣的,就是電話能不能可以和千家萬戶直接連絡,如果像現在這樣,一對對的聯絡,那麽誰又有可能在家裏裝上幾個甚至幾十個電話呢?”

在他們的不解中,朱宜鋒一邊解釋著,一邊拿著鉛筆,在紙上畫著自己的構思。

“能不能設計一種交換裝備,就像是電線的接線盒一樣,這個接線盒有許多小圓孔,每一個圓孔應對一個電話,通過線路分別與各用戶的電話機聯通。用戶通過話機將呼叫號碼告訴交換台,話務員用帶插頭的塞繩即可把用戶和呼叫方的電話接通。然而,用人工轉接電話……”

雖說這種人工轉接電話有著效率低、速度慢,而且勞動強度大的不足,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無法滿足急劇增長的通話需求。但是在這個時代,這種使用人工交換台的電話,無疑就是劃時代的發明。當然跟為重要的是——有線電話在軍事上的應用,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進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