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國運(第2/2頁)

感嘆著盛世之前的“衰世”,朱宜鋒又用凝重的語氣說道。

“極衰之世的大破壞,正是盛世出現的必要條件。中國傳統王朝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壓力,而大戰亂則為新王朝解脫了人口壓力,提供了興起的寬闊舞台。正是隋末戰爭導致的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田地大量拋荒,唐王朝才能實行均田制,給每個男丁發放一頃田地。戰亂導致的自然‘土改’,同樣是漢初‘招附流亡’、清初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在大動蕩過去之後,新王朝只要能保證幾十年內不發生大的政治動亂,那麽並不需要它提出多麽高明的發展策略,只需無為而治,順勢而行,自然就會收獲一個豐盈的經濟自動恢復期。所以說,每一次盛世,都是對前一階段大災難大破壞的一種反彈、一種彌補。第二,盛世的出現,得益於衰世提供的經驗教訓。前代君王倒行逆施的嚴重後果,給看夠了人間悲劇的後代君王以極大警醒。盛世的君王們,都非常善於從前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朱宜鋒的語氣顯得有些沉重,每每看到史書的時候,他總會想到自身,想到將來的中國。

“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盛世,都是極衰之世付出高昂學費後考出的高分。當然,付出了極衰之世的代價,並不見得肯定收獲盛世。事實上,盛世出現的條件遠比這個要苛刻。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災難都能由進步來補償,更多的時候,災難換來的只是更大的災難。”

注意到主公的臉色變化,感覺到其話語中的沉重,駱秉章立即意識到主公的心中之憂,立即說道。

“盛世出現的最必要之條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如漢之文帝、景帝,唐之太宗,無不是英明之君主。今日主公,雖主以三省,但三省已現盛世之氣,想他日,主公一統天下之時,必定可將我中華帶入遠超文景、貞觀的極盛之世!”

作臣子的自然希望君王治世之時是極盛之世,駱秉章同樣也不例外,現在他之所以這麽說,更多的是寬撫主公的心情。

“極盛之世……”

搖搖頭,朱宜鋒凝視著遠處感道。

“一個蒸蒸日上、富於自信的政權並不需要通過自我宣傳來為自己壯膽。相反,在一些有問題的時代,人們卻常常會高唱盛世的調子。相反,在一些有問題的時代,人們卻常常會高唱盛世的調子。因為‘盛世’是傳統王朝統治合法性的有力證明。歷經暴力奪權後,一個政權就需要以‘養民’‘牧民’的成績來支持自己的合法性。而盛世的出現,當然是統治成績的最佳證明。在一個王朝埋頭開拓進取的過程之中,統治者們並不會經常提起‘盛世’二字,而是致力於發現和解決問題。漢代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中,從來沒有帝王和大臣自誇為盛世。相反,那些底氣不足的統治者卻常把‘盛世’掛在嘴邊。比如滿清,其盛世之聲叫嚷的最為響亮,有清一代連篇累牘的內容是宣傳大清政權的‘深仁厚澤’。”

冷聲嘲笑著,對於盛世有著清楚意識的他說道。

“真到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所謂大治者是因為戰爭導致的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田地大量拋荒,這自然使得人均耕地面積增加,百姓的倉中有了余糧,經濟自然也就是隨之繁榮,這算是自然而然的也就來了。若是從這一點上來說,儒齋……”

回頭看著駱秉章,見其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朱宜鋒反問道。

“與你之見,將來即使是本督一統天下,又豈有成以盛世之道理,畢竟啊……”

感嘆著,朱宜鋒用頗為無奈的語氣說道。

“這天下的人丁死的太少了,沒有十不存五的大亂,焉有將來的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