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雷鋒?

1853年5月7日,第一台蒸汽機。

1854年4月28日,第一百台蒸汽機。

1855年2月17日,第二百台蒸汽機。

21個月,短短二十一個月,督府所轄三省的工廠之中,便擁有了超過二百台蒸汽機。而其中超過一百八十台,都屬於督府所辦企業,至於其它十余台,則是幾間民辦的繅絲廠、紗廠。這些蒸汽車在工廠帶動機器,在煤礦抽取地下水,為礦井送去新鮮的空氣,一家家規模不等的工廠都需要蒸汽機作為動力。

但無一例外的,這些蒸汽機都是外購的,即有英國制造的,也有美國制造的,甚至還有產自香港以及印度的,當然後兩者都是用英國制造的零件加以組裝而成。

在蒸汽機的轟鳴聲裏,第一台由漢陽兵工廠制造的蒸汽機投入使用了,對於報紙來說,這不過只是篇豆腐塊大小的報道,但是朱宜鋒卻知道這台蒸汽機意味著什麽。盡管這台蒸汽機所用的鐵板、鐵管都是由英國制造,但這卻是第一台國產蒸汽機。

歷史上,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應該是八年後誕生於安慶軍械所,也就是曾國藩創辦軍械所的一年後,既制造出了蒸汽機,相比之下,漢陽兵工廠的速度似乎太慢了。但這種慢是必須的,相比於安慶軍械所毫無章法的制造,眼前的這台用於帶動彈殼車間壓力機的蒸汽機,卻是一台標準化的蒸汽機——它的零件是標準化的,可以互換的,以後兵工廠生產同類動力母機時,皆可以其圖紙生產,發生損毀時,只需更換配件既可,而不至於像英國蒸汽機那般,需要重新測量,專門定制。這是美國式制造體系的優點,也是工業化生產的必然。

看著躊躇滿志的徐樹珊,朱宜鋒笑說道。

“樹珊,辛苦你了!謝謝你!”

這聲感謝是發自肺腑的,畢竟要是沒有徐樹珊主持這座即是兵工廠又是唯一的“機器母廠”的工廠,這座工廠又豈會穩紮穩打的一步步的走到現在,看似不像晚清的兵工廠一般進步“迅速”,但實際上與晚清的工廠幾十年不改作坊本質不同,現在漢陽兵工廠正在一步步的朝著現代化工廠邁進。

“這是我應該做的!”

相比於之前,現在徐樹珊更加的謹慎了,作為“皇親國戚”,在外甥出世之後,他知道自己的處境更加微妙了,自然也就越發小心起來,甚至現在很少離開兵工廠,一心撲到兵工廠的生產上。

略點點頭,朱宜鋒並沒有說什麽,他知道徐樹珊的謹慎是為什麽,當然也欣賞這種謹慎,走進子彈生產車間之後,彎腰從箱中拾起一顆黃澄澄的彈殼,準確的來說是只加工了一半的彈殼,捏在手心裏,一時間居然舍不得丟開。

這小小的擠壓出來的金屬筒,再經幾次引伸之後,就會被制成彈殼。這不起眼的小東西,卻意味著一場根本性的軍事變革,它的出現甚至將會徹底改變戰爭的面貌,在隨後的幾十年間,正是這小小的彈殼,催生出彈倉步槍以及自動火器。

“……我們設計的子彈彈殼長度為60公厘,口徑為11公厘,與漢式步槍口徑相同……”

在徐樹珊解釋著歷時數月才研制成功的彈殼時,他的眉宇中總算是顯出了些得意來,這對於一直謹慎的他來說是極為難得的。

“根據對產能的計算,臣以為每天應可以生產2000發子彈,考慮到其中的次品率,每年生產六十萬發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什麽!

六十萬發!

這個數字聽在朱宜鋒的耳中,顯得有些嘲諷的味道,花了那麽長的時間,每年只能生產六十萬發子彈,按照兵工廠的設計產能來說,每支步槍只分到十發子彈!

“少是少了點,但將來還會慢慢的增加,現在工廠裏的工程師們正在設計的新的機床,這畢竟都是用銅元壓力機改制的,而且每發子彈從沖板到制成,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產量自然有限。”

“那它的成本是多少?”

“每發子彈的成本超過10塊銅元,出廠至少要加至15枚銅元……”

天價……

想到漢式步槍每箱750發子彈僅只需要10塊銀元,平均每發子彈不到1.4枚銅元的成本,這貴出十倍的子彈,顯然是天價,但對此朱宜鋒也只能頗為無奈地笑道。

“既然現在產能有限,那暫時還是以紙殼子彈為主吧,這金屬彈殼子彈生產設備慢慢的改進,將來成本總能降下來……”

是的,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什麽事情都要慢慢來,金屬引伸彈殼不是直到1875年左右才慢慢的成為主流嗎?

在這間工廠的廠房之中,機器轟鳴著,機床的吼聲在耳邊不斷的響起,這是一台正在制造的蒸汽機,這台蒸氣機與過去的蒸汽機似乎有些不同,它大概只有兩米多高,看起來似乎是一台小型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