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指南

武昌城內十二山,梅亭山則是其中之一,其在高觀山南3裏處,梅亭山頂原有明太祖分封禦制碑,元末,朱元璋進軍武昌,曾駐蹕梅亭山,欣聞陳理投降和皇六子朱楨出世兩大喜訊,在此聞報得第六子,便很是高興地說:“子長,以楚封之”。後來朱元璋當皇帝後,其便於洪武三年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洪武十四年朱楨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樹立分封楚王的禦制碑文,並建“封建亭”,朱楨也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遙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

從此,梅亭山一帶被稱為“楚望台”,而無論視是亭與台,此時早已不存,只殘留下些許舊基,若非荒草中的舊基,誰又能想到這裏曾有“封建亭”與“楚望台”。

此時漫步其中,望著遠處的滾滾江水,也許,此時“楚望號”正在江上試航,不過現在朱宜鋒卻只想靜上一靜,所以,他才會來到這荒無人煙的“楚望台”。

凝視著北方,那原本看似已經平靜的心神,這會反倒是又有那麽些期待。

“江山北望……”

嘴裏念叨著這個詞,朱宜鋒知道自己為何會這般浮想聯翩,不還是因為自己不甘心錯過眼前的這個良機嗎?

“大都督,於此北望江山之時,可曾想過江南之地?”

就在朱宜鋒的話聲落下的時候,突然,他的身後傳來一個話聲,話聲裏帶著些湖南口音,回過去,他卻只看兩個人,是胡林翼與左宗棠,他們兩人怎麽在這?

實際上,胡林翼與左宗棠也是在觀看那“楚望號”下水典禮後,方才來到的這“楚望台”,卻未曾想到會在這裏碰到大都督,而在聽到那句“江山北望”時,胡林翼卻忍不住道出了這麽一句話來。

人總是會改變,現在的胡林翼與左宗棠兩人,盡管表面上並沒有做出選擇,但實際上,卻已經做出了選擇,只是尚且心存最後些許顧慮。但朱宜鋒的這番話,勾起了兩人的話語。

“江南之地?”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隨後數年,其先平江南,再定兩淮,隨後方才兩路北伐,逐蒙元於塞外。”

站在這“楚望台”上,胡林翼先是言道著歷史,然後又接著說道。

“當年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亦正因如此,朱元璋方才能各個擊破,從而奠定大明三百年江山,今日大都督所臨之境,與之朱洪武當年相比,雖不似其惡劣,但卻又極為相似……”

話聲微一頓,胡林翼將視線投向欲言又止的左宗棠,實際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每當兩人獨處時,他們談論局勢時總會的不由自主的談到這大漢義軍的將來,在他們兩人看來,今天的義軍形勢就比若當年的朱元璋,只需以朱元璋平天下之策,既可穩紮穩打打下這江山。

也正因如此,在其聽到那句“江山北望”時,才會急忙出言遊說,生怕其轉變了策略,進而影響到將來的大局。

“大都督,現在江寧之粵匪正是風頭正盡之時,其東征西討之余,又是北伐,看似風頭正盡、銳不可擋,實則已是強弓之末,然其先是定都稱帝於江寧,現今又東征西討,自然引天下之矚目,如此一來,官府……清廷之注意必然為其所引……”

胡林翼言語中的微微變化,落在朱宜鋒的耳中,只讓他的眉頭微微一挑,不過只是這些許變化,他便知道其已經做出了選擇,不過,他並沒有立即點破這一點,他知道,讀書人的矜持使得他們可能會有所顧忌,不會主動投奔自己,現在之所以會提出這一建議,實際上便已經表明了兩人的心計。

“雖然今日粵匪者行以北伐,北地近乎糜爛,清廷兵將皆為北伐粵匪所吸引,原本理應是我行以北伐,以充實力之機,然而今日之北方早已經糜爛,如河南者,雖人口眾多,但其深受黃河之害,水旱頻發,若是占據河南,非但不能得其力,反亦受其牽,甚至逢得災時,亦需的調湖北米糧以為救濟……”

謀略者的言語顯得有些冷酷,但這恰恰正是謀略者所必須的,謀略者必須要首先利已經,而河南的“天然劣勢”對於義軍而言,非但無法用其人力之優,甚至將會牽絆義軍的精力、財力,當然這只是其一。

“再則,若是大都督揮師北上,經略河南,河南者地處中原,進可威脅京畿,亦可進逼山陜,如此險要之地,清廷焉能視而不見?屆時,於清廷而言,大都督必將由其眼中的疥癬之疾化為心腹之患,反觀江寧粵匪者,有大都督於北方相屏,其自然可徐徐圖之,如此一來,大都督便就是明末之小明王,劉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