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媚娘李賢暗自爭權,母子裂痕俱現

一、東宮新主

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公元675年5月25日),皇太子李弘薨於合璧宮倚雲殿,終年二十四歲。李治悲痛不已,追謚李弘為孝敬皇帝,在洛州緱氏縣為其修建陵墓,一切制度仿照皇陵,責令蒲州(今山西永濟)刺史李仲寂督辦,是為唐恭陵。

媚娘也對兒子之死表現得格外沉痛,為彰顯李弘太上老君臨凡的特殊身份,她召集道士搜羅道教經典編纂成文,定名《一切道經》,並親筆為此書題寫序言。

文武百官甚至百姓也為太子的早亡大為傷懷——大唐立國近六十載,高祖掃平群寇,太宗進取西域,今上東征西討,雖說三代帝王功績顯赫,但屢屢征戰不免勞民傷財;而李弘天資仁厚、崇禮愛民,正是守成之主。實際上他的仁德已惠及民間,關中大旱時他留守長安目睹士兵缺糧,便把東宮食料散給將士以及百姓,還有他曾請求赦免逃役之人,這些舉動大得人心。噩耗傳出,人人感泣、山河帶淚,他的英年早逝對大唐而言非“遺憾”二字所能概論。北門學士、相王侍讀劉祎之為此寫下挽歌:

戒奢虛蜃輅,錫號紀鴻名。地葉蒼梧野,途經紫聚城。

重照掩寒色,晨飆斷曙聲。一隨仙驥遠,霜雪愁陰生。

無論世人如何惋惜,作古之人終究無可挽回,東宮不可無主,在短短一個半月的倉促準備之後,雍王李賢毫無意外地承繼太子之位,時年二十二歲。

對於李賢輔弼者的安排,李治幾乎完全保留李弘的班底,又融入了部分雍王府官員。左右庶子由戴至德、李敬玄以及即將從東安歸來的劉仁軌兼任;賈敦實人如其名,是幹實事的人,當這幾年坐鎮風雅的官始終不習慣,堅決請辭,於是出任懷州(今河南焦作)刺史,所留之缺由雍王司馬張大安接替;張文瓘、郝處俊則更進一步,兼任太子賓客。其他雍王府屬官如劉訥言、許叔牙、格希元等也紛紛轉任東宮官,兩府合二為一倒還算融洽,不過仍有人對李弘眷顧頗深,如太子家令閻莊,自故主死後郁郁寡歡,沒過多久竟染病亡故。更令人惋惜的是,尚藥奉禦蔣孝璋因未能挽救李弘自責不已,深感無顏侍奉皇家,堅決請辭而去,臨行前他將平生自創的許多秘方留於宮中,以備後人借鑒。

回溯顯慶以來之事,每逢媚娘諸子地位提升,總有其他皇子倒黴,這次也不例外。李素節被貶為鄱陽郡王,軟禁在袁州,已是死老虎,現在又輪到李上金倒黴了。杞王上金是個毫無野心、膽小怕事之人,但依排序而言仍是李賢兄長,在東宮易主的敏感時刻需要適當敲打;很快便有北門黨羽揣測媚娘之意上書彈劾,從為官失職到私德有虧,拉拉雜雜給李上金扣了一堆罪狀,請朝廷嚴加懲處。媚娘順水推舟,罷免其壽州刺史之職,遷往澧州(今湖南澧縣)安置。

總之,李賢順順當當坐上東宮寶座,而且一開始就展現出與李弘截然不同的風格。他聰慧機敏、學識優異,且精力充沛、雷厲風行,無論在朝堂還是東宮,議論起政務總能侃侃而談一語中的;公務之余常與崇賢館學士討論儒家經典,或是召集青年才俊吟詩作賦,對元老重臣也很尊敬,每隔十天半月的還與宗室子弟擊鞠射獵。更為難得的是,李賢成婚後連續得了兩個兒子,太子妃房氏生長子李光順、良娣張氏生次子李光仁,這也是目前為止李治唯有的兩個皇孫,皇室血脈傳承也不發愁了。還不到兩個月時間,朝廷上下皆對李賢贊譽有加,唯獨有一人不滿意——皇後。

媚娘料到李賢入主東宮後必要大顯身手,可她沒意識到兒子近年才幹大增,竟八面玲瓏,這麽快就分了她的權。長期以來太子監國、皇後參政的格局之所以能延續,就是因為李弘多病,無力承擔責任。如今李賢生龍活虎來者不拒,大部分政務攬過去,她還有什麽戲唱?更為關鍵的是,宰相早在鹹亨監國之際就與李賢過從甚密,現在一般政務與李賢商量著就辦了,根本無需向她請示。媚娘明知這幫人故意繞過自己,卻也拿他們沒辦法,郝處俊等人擁有太子賓客、左右庶子的兼職,與李賢來往光明正大,有什麽錯可挑?

軍國大事李治決定,日常政務拿不到眼前,媚娘能掌握的不過是群臣奏疏,即便如此,政事堂也與她打擂台,十份懿旨倒有七份駁回。媚娘快氣瘋了,再不為自己養下個好兒子而驕傲,每逢聽聞李賢做出什麽露臉之事,反而咬牙切齒。

轉眼已至六月,爍金流火的夏日更給媚娘平添了煩悶。散朝後她板著臉孔來到麟德殿側院,將奏疏往劉祎之等人眼前一摔,坐下動氣——時常會面早已習慣,如今簾子都撤去了。

六位學士見皇後面色不善,都不敢多言,低頭忙自己的差事,可是他們不說話,媚娘卻要問:“周思茂!這兩日東宮可曾接待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