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治架空媚娘,權力中心轉移

一、泰嶽之巔

麟德三年正月元日(公元666年2月10日),大唐帝國建立以來最輝煌的日子。

封禪是帝王的至高榮耀,《史記》有雲;“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但真正有幸親為者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三人。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雄才大略、光武帝允冠百王,正是因為這三位皇帝功業蓋世、震古爍今,使得後代帝王自慚形穢,不敢輕易觸碰封禪一事;即便隋朝一舉掃平三百年亂世,連亡國歸順的陳後主都主動倡議,隋文帝楊堅也沒敢舉行,只是在泰山腳下簡單祭拜了一下。

唐太宗內平諸亂、外服夷狄,重振中華雄風,終於建立與那三位聖明帝王旗鼓相當的功業。可惜李世民命運不濟,一生三次封禪而未成。第一次是在貞觀五年,趙王李孝恭趁新年之際率各州朝集使請求封禪,媚娘的父親武士彟也極力推動,最終卻因為魏徵的反對而停止;第二次在貞觀十五年,本已經正式下詔籌備,卻因為李承乾、李泰之爭和對薛延陀用兵而夭折;第三次是貞觀二十一年,又趕上對高麗用兵不利,加之李世民服用丹藥病情加重,力不從心只能放棄。最終這位千古一帝帶著無緣泰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而現在,他的繼承者李治將要完成這個夙願,把大唐推向巔峰,並在青史中留下閃亮的一筆!

封祀壇之上並列三個牌位,正中者乃是昊天上帝,左右配饗者是高祖、太宗皇帝。司儀官高聲朗讀冊文,李治在文武百官敬仰的目光中向天帝獻上祭禮、灑下祭酒。他終於領略到了帝王的至高榮耀,父皇夢寐以求之事終於在他手中辦成了,此刻他心情無比激動。不過壇下百官卻覺得有些美中不足——皇帝氣色不是很好,或許是久病方愈又在寒冷天氣下辛勞趕路之故,李治的神態總給人一種疲憊的感覺。在他之後亞獻李元禮、終獻劉祥道相繼奉上祭禮,在喧天的鼓樂和“萬歲”聲中,典禮圓滿結束。

離開祭壇用過禦膳,李治率文武百官攀登泰山。泰嶽雖不是天下最高的山,但氣勢磅礴、凜然巍峨,被歷代帝王所崇拜,因而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群山之最。這是向天靠近,是一次光榮的朝聖,皇帝、皇後都沒有乘輿,和普通人一樣徒步攀登,整個過程大家不言不語,籠罩在一片神聖的氣氛中。來至山頂已將近傍晚,二聖只草草觀賞了歷代碑銘便入大帳休息。

正月初二日,獻匱祈福。泰山頂上同樣設有一座祭壇,廣五丈、高九尺、四出陛,名曰“登封壇”。李治再度登壇祭拜上帝,並埋下金匱、玉匱——金匱內藏玉冊,寫著皇帝祭奠祖先的文字;玉匱內藏玉牒,寫著皇帝祈求上蒼的願望。兩匱皆長一尺三寸,以金繩纏繞,又用金泥密封,埋於山頂之上,以青、黃、赤、白、黑五色土埋藏,並鋪上石頭砂土。

雖說玉牒是皇帝的隱私,秘不示人,但從古至今皇帝的心願都差不多,無外乎天下太平、國祚綿長、長生不老、子孫興旺,未知李治的玉冊是否會多一條“與皇後夫婦和諧”呢?眼見玉匱已埋葬山間蹤跡難覓,李治和媚娘轉而遠眺,四方原野盡收目下,六合八荒盡在掌握,胸中湧起無盡傲然……

但眺望不了多久就要匆忙下山,因為轉天還有第三項祭祀要做,這也是這次封禪最與眾不同之處。

正月初三,禪地大典。這第三座祭壇設在泰嶽附屬的社首山上,名曰“降禪壇”,與登封壇規制相似,不同之處是正方形,應“天圓地方”之說。壇上同樣設有三個牌位,正中是皇地祇神,左右配饗者是太穆皇後、文德皇後,仍是李治首先登壇獻祭,而當他降階後甬道上突然奔來兩列宦官,迅速支起兩道帷幔——皇後登場啦!

禮法森嚴,內外有別,皇後不是臣下可以隨便窺視的,所以要用幔帳隔擋。可如果這場獻祭只是自娛自樂,沒人看得見,那還有什麽意趣,又何以彰顯皇後的功績?因而這兩道帷幔是薄紗制成的,群臣可以隱約看見裏面的情形。

應該穿什麽禮服呢?不知道,因為從沒有女人參與封禪的先例,也就無可參照。媚娘選擇了朝會使用的袆衣,不同的是她在青衫之外披了一件大氅,這件衣服是用各種鳥兒的羽毛織就的,五顏六色絢麗奪目;而她的頭飾除了瓔珞、玳瑁、翡翠、寶石等釵簪以及十二玉杆外,還在額頭中央加了一顆碩大的珍珠,光華奪目、熠熠生輝。這使她成為陽光下萬人矚目的焦點,相較略顯疲乏、中規中矩的皇帝,似乎她這個亞獻才是今天的主角。

當然,參加祭祀的非皇後一人,還有諸多命婦,淮南公主、千金公主、常樂公主、趙國太妃、曹國太妃、城陽公主、遂安公主、臨川公主、徐王妃、韓王妃、彭王妃、徐婕妤、楊婕妤、魏國夫人……羅衫疊翠,雲鬢流霜,瑰姿艷逸,儀靜體閑,這些女人如百鳥朝鳳般烘托著靚麗的皇後,緩緩走上降禪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