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 死撐(第3/4頁)

李光弼又不點名的斥責了鄭秋山提出的遷都洛陽的提議,他告訴李瑁和眾臣,此時此刻,只有堅強面對,絕無妥協之策。陛下若去洛陽,長安民心軍心必散,長安守不住,洛陽又怎能守住?與其如此,還不如死戰長安。長安城中兵馬糧草充足,城墻堅固,敵軍雖然強悍,但長安城必是他們折戟之處。

李光弼的一席話從某種程度上讓李瑁君臣的心再一次的鼓舞了起來,在一片烏雲籠罩之中,李光弼的清醒和冷靜以及展示出來的氣勢像是一股勁風吹散了陰霾。更何況,李光弼拿出了具體的防禦措施,具體到一坊一市的防守,一宮一街的布置。利用長安城的地形做出了極為合理的布置,更是讓這陰霾盡去的天空中升起了燦爛的陽光。

這之後,全城大行動,每個人都全力投入到這個防守的大計劃之中。幾乎全城動員起來,加固工事,搬運物資,街巷之中坊市之間也修建起一層層的工事。幾座宮城也開始加固宮墻。全城都陷入一種瘋狂之中。

……

王源和高仙芝的大軍於十月下旬才慢吞吞的抵達了長安西城外。大軍在西城外的曠野上紮下了營盤,卻並沒有急於攻城。

沒有急於攻城的原因有很多,一則彈藥的補充還未完成。短短月余時間,虎蹲炮只增加了三十門,爆破彈也只有數百枚,這是完全無法應付長安這座堅城的。手榴彈等物資也只有區區幾百枚,雖然兵工廠已經加班加點的趕工,但畢竟產能和效率就在那裏,並不能滿足需要。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王源並不想進行強攻。抵達長安城下之後,當看到長安城的防禦規模的時候,王源便相當的吃驚了。短短月余時間,長安城的城墻又高了不少,箭塔又多了不少。城墻高度厚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幾乎已經不是一座城池了,就像是一座高大的城堡一般。若是強行攻擊的話,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攻進去。

王源不想死太多的人,倒不是婦人之仁,而是他見了太多的死亡。如果這場大戰再死個幾十萬人的話,戰後的恢復不知道要拖後多少年。當今大唐,經過安祿山反叛和內戰之後,傷亡人數恐已有上百萬之數。大批的青壯年受傷或者戰死,於國於家都是極為不利的。

當王源得知在揚州城的一場暴動之後,百姓們殺了崔氏兄弟和沈子芳,且將三人的人頭不遠千裏送到自己手裏的時候。這種不能再讓百姓們死傷太多的想法愈發的強烈。王源也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但他一想到長安城中的兵馬大多都是被強征入軍的老百姓的時候,這種心魔便揮之不去,無法釋懷。這也迫使他積極的思考,如何才能以最小的死亡完成這最後的一擊。

長安城雖然四城緊閉,早已斷絕了進出的通道,但王源還是得到了城中的一些消息。城內的細作有一萬種辦法將消息傳遞出來,這對斥候們而言不是難事。由此,王源也知道了長安城中眾志成城守城的一些情形。

王源驚訝的是,李光弼在經歷了通州之敗後居然還主持著大局,李瑁居然沒治他的罪,這簡直不可思議。得知這個消息的高仙芝等眾將也表示驚訝,在他們的想法裏,李光弼怎麽可能還在掌控大局。

對神策軍而言,這不是好消息。通州之戰後,王源在內部會議上分析了原因。他認為李光弼在此戰中雖有失誤,但應對還是得當的,實在是神策軍的手段太強,而李光弼手下的兵馬素質實在堪憂,否則李光弼不至於如此慘敗。王源決定速戰速決,不願意拖延太久的原因便是不希望在數日的鏖戰中讓那些新兵們適應戰場的殘酷。有時候一場戰鬥便可以讓一名新兵在心理上成熟起來,這在人數占優的對決中便以足夠。李光弼能想出那種圓形防守陣型,足以說明他不是泛泛之輩。可惜的是,自己擁有虎蹲炮這種神器。王源捫心自問,若自己不是穿越而來,沒有想辦法開掛的話,自己定非李光弼的對手。

那麽現在,李光弼依舊主持著城中大局,且鼓動起城中的士氣誓死守城,李瑁在這種情況下依舊信任著他,這說明李光弼在李瑁的朝廷中的地位之重。甚至可以說,長安城中之所以到現在還有這麽積極的態度,完全是李光弼一人的作用。他便是如今長安城中的定海神針,沒有他長安城怕是一片混亂了。

對於王源的這番評價,高仙芝表示極大的認同。兩人一致認為,要想順利的攻下長安,或許先要做的是另外一件事,便是讓長安城中重新陷入混亂,讓李光弼無法主持大局,這或許才是關鍵的一步。

經過數日的思考和商議,王源和高仙芝商定了計劃。

十一月初十日,神策軍兵臨長安城下的第十九天的上午,神策軍毫無征兆的發動了攻城作戰。